这几天反思了自己很多问题,有时候觉得他说的也许是对的。
前天晚上正在给女儿泡脚,儿子突然在“我们仨”群里发了一个链接,我只顾忙,没来得及看。忙完,他问我,你看孩子发的作品没?作品?突然想起来上周儿子说他加入了学校的一个什么传媒机构,参与学校某个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制作。莫不是开始工作了?我马上打开微信看,这才发现,链接下面儿子还发了四个字:本人拙作。看来是了。
打开链接,发现是一篇写学校暖秋的文章,粗看了一下,对学校不同地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描写秋色,文字倒也顺当。再配上学校不同景点的风光图片,还真像那么回事。
下面是他回复的语音:哎呀呀,弄里可不赖!提出表扬,为你点个赞!语气极为夸张。接着是儿子的回复——笑哭了的表情。 展示得到了回响,两人心情极佳,估计儿子更满足也更有自信了。
我坐定,又打开链接仔细的看。儿子初次要发表的作品,我得看仔细点,不能有瑕疵。心里这样想着,在文字上就细究了起来。表达不单一,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还有适时引用增加文化品味,可见高中语文后来成为强项是有道理的,说实话,对他有点刮目相看了。
不过斟词酌句,还是发现了问题。写秋韵湖畔的芦苇,用了一个比喻,“像毛茸茸的头发”,觉得那一段一下子意境全无了。心想,为什么不联想到“蒹葭苍苍”?不想到“在水一方”的伊人?苇植湖边,湖又名“秋韵”,岂不就是为了彰显其朦胧之美吗?这样想着,不自觉就动手改那一段。
见我手指点点,他问:你干嘛?我说,没干嘛。他说,有一段一个词重复了三次,这读着很不顺。我觉得还不如这样说……他没说完,微信唧唧,他低头看,马上就提高了嗓音:你怎么给改了?咱俩说归说,就怕你这样,让他自己发挥啊,随他意啊!他自己的事啊,怎么做都成,慢慢历练,你还想代劳,还想压制他啊!
看看“我们仨”的群聊,确实,前面一呼一应挺好,我一出现就是纠正指导,是有点煞风景。而他的“压制”二字也让我有点警醒。这几年,因为女儿的原因对儿子要求确实太多,结果适得其反。如今,他自己面对生活学习的一切,希望他无畏无惧,自律努力,鼓励比指摘更重要。他是对的。
我马上撤了消息,发了一个竖起长长大拇指的表情。
他说,这多好了,都是支持鼓励,他更有信心做以后的事了,至于做的好赖,他积累起经验了慢慢都知道了。想想也是,凡事自己不经历一下,怎么能够发现问题?
有点汗颜,这么简单的道理,我这个做教育的人竟把握不好。为人师不能好为人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