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读书,却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时候拿到一本书,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阅读,都是非常苦恼的问题。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和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读书,往往也是阅读时最常见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试图梳理出一些脉络,借众所周知的知识,为自己总结几点经验方法,为大家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一、谈谈对阅读的理解
什么是读书?
笔者最开始建立的读书概念就是入学,大概七岁左右的时候,到入学的年纪,家长送到学校入学,就称为读书。
读书从字面理解,就是阅读书籍。通常所说的读书,其含义显然不仅仅是指阅读书籍,至少不仅仅是阅读纸质书籍,应该说阅读各种书刊杂志等文本都可以称为读书。所以,读书就是文本阅读,其核心在阅读。百度百科对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等符号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一书里说,「阅读简单的定义为从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更全面的定义应该是主体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关联,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谈到阅读,就肯定要说到阅读能力。会不会读书,读书快不快、厉不厉害,都是出于对阅读能力的评价。《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一书对阅读能力的定义为「阅读能力是超越单纯理解文章内容的层次的能力,是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应用、批判的同时,掌握文章整体含义的能力。」
二、回顾阅读能力的培养受教过程
阅读能力大多是受教育而来的,是逐步提高的。笔者回顾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受教,最主要的课程应该是语文课。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随着语文课程的提升而提升。
现在想来,语文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因为语文课程直接跟阅读能力相关,而一个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往往也决定着学习能力的强弱。
就语文课来说,小学最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然后是识字,然后是阅读短文、词语积累、上下文词语理解、语句赏析、归纳段落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读后感想、文章赏析……从小学到中学,从易到难,逐步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阅读方法的分类
现在,说到读书,往往是用眼睛阅读文本,或者说是默读。在小学最开始的时候,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跟读和朗读的阶段,中小学语文往往还有很多要求背诵的文章或段落,这些阅读都涉及到用嘴,具体来说,就是阅读的同时会发出声音。
以阅读时是否发音为标准,可以把读书分为音读和默读两大类。
音读就是发出声音的阅读,比如朗读(也称诵读)。当然,在最开始培养阅读的时候,会跟着老师阅读,也就是跟读,也是一种朗读。音读多半在少儿识字、读书背诵时使用,或用来测试学生是否真的会读,或作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等。
默读是不发出声音不动嘴唇的阅读,是速读的基本形式。另外,视读也是一种速读形式。有些说法把默读和视读看作两种阅读方法,都归为速读。就不发声的标准而言,笔者认为视读也是一种默读,也都是速读的承载形式。
说到速读,就阅读速度的维度,很显然与之对应的形式还有慢读,两者是以阅读速度的快慢为标准区分的阅读方法分类。
慢读即传统阅读法,是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的阅读方法。用神经学解释,慢读涉及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所以,用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特别要注意的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而已。
速读,即快速阅读,是从文字读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真正的快速阅读,应该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
与传统阅读法相比,「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省略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以阅读的理解效率为标准进行区分的话,速读又有一个维度的标准,可以把阅读大致分为「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四类。
精读是指对书籍等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阅读,力求全面深刻理解把握全书全文,获取具体信息,掌握特定情境的细节。精度的核心是「熟读而精思」,精心研究,细细咀嚼,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精读是读者对掌握阅读物要求最高的一种,一般是用于工作、学习和考试复习中需要精确理解和记忆方面。
速读则是需要从全文的从头到尾的阅读中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概就是速读。速读的理解记忆精确度稍次于精读,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略读,也称粗读、浅读,是一种「观其大略」的粗略读书方法。略读是一种侧重于重于选择重点和要点的概要式阅读,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就略读而言,理解每个词语是没有必要的,是一种快速收集重要信息的阅读技巧。一般的,文章主要观点的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略读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达到阅读目的。
泛读,即广泛阅读,是目的性不强的泛泛而读,追求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泛读是整体理解文章主题的一种阅读技巧,主要运用于阅读长篇美文、商业书籍等。
以阅读的动机和读物性质不同为标准,阅读大致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方式。
据日本、奥地利、美国等国家阅读专家研究后认为,可根据读者的动机不同,也可依据读物的性质不同,阅读大致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方式,其中前4种属于精度,后2种属于速读。
以阅读目的为标准,阅读大致也可以分为消遣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两类。消遣性阅读指读者的阅读目的不明确或不强烈,也指阅读的目的只要为愉悦性情、消磨时光、休息娱乐等,其阅读不太讲究方法,比较随性,比较纯粹,不求回报,不讲效率。功利性阅读指读者抱着特定的目的进行阅读,希望通过阅读获取特定的收获,包括获取特定的信息、训练自身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等。
如此之外,经常说到的阅读方法还有:通读、寻读、跳读、再读、写读、序例读等。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说的「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应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由于阅读具有以读者为主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据,在阅读学的研究中同样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分类的单一及细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区和盲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分类的划分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各种阅读方法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同一种标准的划分也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的,彼此也存在共同的部分。
四、阅读的评价
讨论完阅读的概念,阅读方法,接下来说一说阅读的评价方法。
阅读需要评价效果吗?需要和不需要大概都有道理。
开卷有益,不是吗?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激励精神、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许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啊,也都是读书的好处啊。
尽管如此,许多的阅读还是需要评价的。需要评价,只是因为有考核的要求、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以及在意收获的结果。
无评价,不知效。想要知道阅读效果如何,阅读水平如何,就必须要对阅读效果和阅读水平进行评价。
对于无需评价的阅读,大多都是较为随性的阅读,并不追求明确的目的,读过就行,至于汲取多少收获多少并不在意。至于出于为获取特定的信息、训练自身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等目标的阅读,就需要评价其效果,不然怎么知道有没有达到目标,效果又怎么样呢。
如果不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评价,就可能出现虽然读过许多书,而阅读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更确切的说,可能一直只是在消遣性阅读。
要评价阅读效果和阅读水平,就必须要有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阅读效果的评价,可以用阅读理解率为标准。文章里的词语理解、语句赏析、段落大意、文章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都可以归纳为理解率的内容。语文课程考试的阅读理解,大概考察的主要也是阅读理解率的要求。
阅读能力的水平可以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率两个方面来衡量,通过测试阅读时间和通过测试题检测阅读理解率检测阅读能力的水平。当然,该方法不是适合所有的情景,只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不是非要为衡量水平高低而枉顾阅读本身的功效。
五、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
1.王者阅读法
《王者速度法》是日本作家齐藤英治所著的一本讲述30分钟速读方法的书籍,把30分钟的速度时间分为「5-5-20」三个阶段(对应预览、浏览、跳读三个阶段),追求通过30分钟阅读,利用二八原则,阅读书本最重要的两成内容,获取书本最重要的价值(八成的效益),从而吸取一本书的精华。
2.SQ3R(SQRRR)读书法
SQ3R读书方法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的,后来在美英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SQ3R读书法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此种读书方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并增强个人记忆力。一般适合用于专业书籍,内容比较多的大头书。
浏览: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大略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让自己对书有大体的了解。
发问: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把标题变为问题,一边粗读一边提问。可以激发好奇心,促进自己的阅读兴趣。
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回忆书中的内容,自己发问题看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3.其他方法
拆书帮的读书方法
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六、阅读书籍的选择
俄国著名图书专家鲁巴金曾写道:「在研究读书的方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
前面谈到阅读,回顾总结一般阅读能力培养过程,总结阅读方法及其分类等的基础上,最后再来讨论一下阅读书籍的选择,考虑读什么的问题。
读什么?
读者如果处在做学生的求学阶段,书籍很容易分类。中小学基本可以把书籍分为教科书(或课本)、教材辅导书、课外书几类。一般的文学著作、报刊杂志、心理学书籍等,经典也好,通俗也好,都算是课外阅读。
大学阶段则可以把书籍分为基础书籍、专业书籍以及其他类书籍,此处的其他类书籍其实有点类似于中小学阶段的课外书籍。
更高阶段的,是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专业的图书分类方法,进行阅读书籍的选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选择要阅读的书籍时,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博与专的关系问题(战略问题),二是书刊文献的优选问题(战术问题)。书刊文献的优选问题往往体现为经典和通俗的选择问题,是阅读经典,还是阅读通俗,不同的读者有不同适应性,选择适合自己所需的、程度适宜的,然后可以考虑尽量保持经典的阅读(于通俗阅读而言)、专著的阅读(于主编书籍而言)。
至于具体如何选择第一流的书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看推荐,包括名家介绍、书评、排行榜等方法;二是自己筛选,比如通过略读筛选出要精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