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课”,这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再次使我手足无措。
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我讲过直播课。回想那次直播课——那是某一周的星期二,李校长在放学前叫住我,让我准备一节直播课,在周四上午讲。当时,我并没有深入去想,随口答应下来便回家准备授课内容,制作相关课件。直到快要直播时,我才意识到这个直播课并非平时讲一节课那么简单。“直播”——在哪直播?怎样直播?直播给谁听?直播时需要做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一无所知。以至于在周四的早上,仍是一头雾水的我最终是在同事的帮助下,进行直播的。直播时有提问,没回答,没互动,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操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课,我就这样木然地讲了人生中的第一节且“稀里糊涂”的直播课。
而此时,我又将面对直播课,“陌生、手足无措”是我真实的感受。于是,我马上在群里发出疑问。没想到,马上得到大家的响应却是他们也是一知半解。
但群众的力量终归是巨大的,在探讨中,大家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技法传授于他人。这期间,我们在组内进行过直播尝试,相关操作实践,互通意见。综合下来,我们居然共同解决了对于直播课的所有困惑。
我们掌握要领之后,便立时确定了授课时间及内容,我也及时将课程表呈现于交流群中,以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做好宣传工作。
虽是已掌握了直播课的相关操作方法,但在进行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这个假期,我鼓励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并要求他们将每一章节整理出思维导图。虽然孩子们在上一学期阅读《西游记》时,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鉴于读书内容的不同,因此,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上也有所变化。
读《西游记》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绘制导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果。可《三国演义》不同,这本书的阅读适合学生在阅读完每一章节后,通过归纳总结整理出思维导图。我担心学生一时扭转不过来这种绘制方式,便决定通过直播课给学生讲解一下读后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讲小这节直播课的前提需要学生先要对文本进行通读,并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为思维导图的设计做好铺垫。
课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提出疑问、交流想法、阐述观点,可谓是完美的一节课。
本以为在这一节课的基础上,正式的直播课一定会顺利进行,可却没想到状况频出。在直播课开播之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开篇,我将孩子们阅读《西游记》的思维导图拍成图片,大概50余幅制成课件,在课前的15分钟里进行播放,还配上了悠扬的乐曲,实在是赏心悦目。
可就在即将进入正式直播的时候,我却碰到了一个意外——之前播放的讲义无法切换到直播课讲义。迫于无奈,我只好关闭直播,重新设置,等到再次进入时,已超出原定时间3分钟。我重新调整状态,平和心态,迅速进入直播,稳步讲授,就当一切步入正轨时,我忽然发现居然没有进行录像,课程已然进行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我当机立断,按下录像键,将剩下的课程内容录制下来。这可谓是一节留有遗憾的直播课。
虽在讲课中出现了一些小状况,但并未影响我整节课的讲授效果。听者在这节课中,不仅了解了什么是思维导图,还明 确了如何根据所读内容的总结归纳来绘制思维导图。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用自己对阅读的理解一步一步地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收获颇丰,成就感十足。
为了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尽量把每一步都做到完美,尽可能地为大家来一场视觉与听觉并存的盛宴。通过最后的反馈,我相信我做到了。
失误不怕,因为它将成就我更多、更好的直播课,我也将继续努力,将直播课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