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晚年曾手书了一副对联,此联现贴于南京的李鸿章祠堂里。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横批: 天天快乐。
纵观李鸿章一生,真可谓毁誉参半,赞誉他的人,必先提及他是晚清第一重臣,开创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是打开眼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先驱人物,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大清帝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份胆识和眼界实属难能可贵,就这一点足可以名垂青史;而诋毁他的人,肯定会唾骂其是丧权辱国的投降派和卖国贼,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其实真正读了清朝历史,你就会明白,李鸿章也是身不由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年我们李大宰相奔赴签约的路上,却是一路忍辱负重,大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情。
通过世人对其的以上毁誉,我们再来详解他的这幅对联,其实里面饱含了一个久经权力场和名利场厮杀的人,对于生活的那份大彻大悟,首先他曾经是权倾朝野的大清宰相,然而腥风血雨这么多年来,只想做个享清福的山中宰相,而且是一个有钱,有米,又有诗书的隐士。其次忧国忧民更忧己,风雨飘摇如此多载后,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顿时醒悟祈求健康根本不在药物,而在于心灵世界的安宁,正是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总而言之,人活世上,就是要不断去追求,足够的物质财富,高尚的精神粮食和丰盈的心灵修行,如此方可成就为,天天快乐的山中宰相和地上神仙。
人活世上,就是要不断去追求足够的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连孟子这样的圣人也说,食色性也,人类的欲望,就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动力,所以我辈在年富力强之时,切莫选择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可是放眼当下,更多的人在追求物质时,对内不懂得自律和节制,经常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忽视了可持续性,对外不恪守道德和规则,往往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落得个害人又害己的下场。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道法自然,我理解古人说的自然,其实就是顺应规律,不恣意妄为,更不能作奸犯科。在这些古训的指导下,我辈定能在各自领域,斩获丰厚的物质成就。
人活世上,就是要不断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粮食
苏轼曾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教育越来越发达,基本都是读书人,可是我们的教育更多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受制于教育评价,而迫于无奈而为之,从而造成了以授业为主,而传道和解惑为辅的现状。我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就已经缔造了举世无双的精神文明成就,那时候,师者都特别重视传道和解惑,学子入门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教书要先育人,这一点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界和民间学者的认可,所以传播传统文化一度有燎原的态势,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祖国光辉灿烂的诗书文化。在这一点上,笔者很赞赏以李鸿章为标志性人物的洋务派,所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说以中国传统为中心,同时大力学习西方科学,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是邯郸学步,全盘照抄。已经觉醒了的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充当时代的先锋,多多学习儒释道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都是高尚的精神粮食,如此方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活世上,就是要不断去追求丰盈的心灵修行
谈到修行,很多人觉得那是和尚或者道士要去做的,其实这是对修行最大的误解,儒释道都把修行定义为减法,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过度的欲望,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安宁,而我个人则认为,修行是要同时做加法和减法,做加法就是要不断地汲取高尚的精神粮食,并且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千万莫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加法修行是无止境地追求身心健康,而减法修行方面,我完全赞同儒释道的观点,南宋大儒朱熹所创立的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思想,这和如瑞法师所说的,学佛是要做减法,修行也是要做减法,是殊路同归了,生命的觉悟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心灵上的修行。
今日大年初二,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有感于李鸿章的这幅千古流传的对联,将为人处世的根本,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你现正处于穷还是达,请一定要谨记圣人训,贫贱之时,不能移,富贵之时,更不能淫。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然而否极也会泰来,人生如潮起潮落,只要你占据了足够的高度,你总会成为那个弄潮儿,而成为最终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