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到一个发现:
二战时期,集中营中几乎每天都有一些人自杀。
而那些自杀者,往往是那些平时很乐观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很明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是强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坚持力行的人就是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第一句上】
㊣知人者智。
1、
先讲一个著名的故事:
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迫害。
有两个犹太兄弟商量着该向谁寻求帮助,二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弟弟主张向父亲曾经资助过的一个银行家求助,而且这名银行家曾多次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报恩。
哥哥则认为,应该向曾经资助他们家族起步的另一位木材商求助。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
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发现弟弟全家早已惨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
后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正是那位银行家。
哥哥仰天长叹:
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所帮助过的人,更可靠。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
意思是:
当你帮助过一个人的时候,哪怕你不怎么喜欢这个人。
你的大脑也会自动调整认知,告诉你对方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你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如此,你便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
当对方再一次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反而比第一次更乐意效劳,也更加喜欢对方。
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就是通过向一位政敌借书,渐渐消解了政敌的怨恨,最终还获得了政敌的支持的。
2、
然而,所谓的“富兰克林效应”如果被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听到的话,一定会露出鄙夷的眼神。
因为他曾经在历史上看到过另外一个过程雷同结局却相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荀寅的卿大夫因事出逃。
路过一个县城,侍从建议说:
“这里的县长是大人的老朋友,何不暂住一宿,顺便等一等后面的车辆?”
荀寅说:
“万万不可。”
侍从十分疑惑地问:
“县长不是一直对您很好嘛?还经常向您献礼。”
荀寅解释道:
“没错,我喜欢音乐,他就赠我美琴;我喜欢装饰,他就赠我美玉。
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有求于我。
如果有一天,我对他没有用呢?”
——《韩非子•说林下》
侍者恍然大悟,立即吩咐车马,加紧赶路。
过了几个时辰,县长果然把荀寅的后勤车辆全部扣押,上交给了其他的高官。
3、
故事讲完了,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为什么“富兰克林效应”在荀寅这里失效了?
第二,犹太哥哥和荀寅凭什么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犹太弟弟和荀寅的侍从为什么判断错误?
首先,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其实富兰克林效应之所以成立,前提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即:
人不允许自己去做一件错的事情,或者说是不值得的事情。
如果不小心做了怎么办呢?
放心!大脑会自动校正你的认知,来匹配你的行为。
以便使你逃离“认知失调”的痛苦,甚至会说服你喜欢上自己所做的“错事”。
这个“错事”表现出来就是,你帮助了一个没有好感或者是讨厌的人。
当然,前提是:你愿意。
我们都知道,从概率上讲:
每个人都有乐于助人的一面,富兰克林效应就是善于找到求助对象的“乐意点”,然后进行求助。
也就是说:
你的求助对象之所以愿意,是因为他没有目的性,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功利性之目的。
换而言之:
你的求助对象之所以愿意,是他的性格使然,而非其他的功利因素。
比如:
对于富兰克林的政敌来说,借书就是一件非功利性的行为,因为他本身喜欢跟人思想交流。
对于资助犹太家族创业的木材商来说,资助就是一件非功利性的行为, 因为他本身喜欢做慈善。
可是,相对于贿赂荀寅的那位县长来说:
送礼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回报,所以是一件极其功利性的行为。
当荀寅无法给他同等回报的时候,他当然就会改变他的行为,以匹配“追求回报”的思维。
这位县长,从始至终就没有“认知失调”,他只是“行为失调”而已。
所以,富兰克林效应对于这种把别人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的人来说,往往没有约束力。
4、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犹太哥哥和荀寅凭什么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是否有功利性目的的?犹太弟弟和荀寅的侍从为什么就不能?
当然,一般人会说这不就是知人和识人的问题吗?
可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更进一步: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知人”,有些人却做不到?
我们不妨再来听一则故事:
1999年,美国硅谷的风险资本家莫里兹接见了一位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说自己想做搜索引擎业务,而他在见莫里兹之前,已经被十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拒绝了。
当时所有的投资者都不看好这个年轻人,但是,莫里兹却不顾同行们的嘲笑没坚持给这位年轻人投了1250万美元。
六年之后,莫里兹所投入的股份已经价值数十亿美元。
他投资的这个公司,就是今天的Google(谷歌)。
后来有人问莫里兹:
你为什么眼光这么好,能够慧眼识人?
莫里兹回答说:
“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我唯一的天赋就是能够和企业的创始人产生共鸣。
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有没有理念,有没有激情,有没有信心。”
没错,莫里兹的秘诀就是共情的能力。
5、
我们可以这样说:
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越强,他就越有“智”,越聪明。
因为别人平时表现出来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一声咳嗽、一个摸鼻、乃至于一颦一笑等等,他都能精准地捕捉到,并且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这就意味着,他更不容易被一个人的表象所欺骗。
显而易见:
无论是莫里兹,犹太哥哥还是荀寅,他们三人都具备着极强的共情能力。
他们能够更细致、更全面、地感受别人的情绪,从而更容易看清别人的真实状态和心理动机。
一句话,他们总是知道别人究竟在想什么。
所以一般来说:
共情能力越强的人,越适合当领导。
因为他更容易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诉求当中找出一把平衡的“钥匙”,从而让这些人都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所以老子说:
“知人者智。”
【第一句下】
㊣自知者明。
1、
1997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在当代活着的名人之中,你认为哪些人最有资格死后上天堂?
结果是:
52%的人认为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60%的人觉得是英国的戴安娜王妃;
65%的人选择了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
79%的人投给了举世公认的慈善家特蕾莎修女。
但是,有一个人的支持率完全碾压了上面的能人异士,高达87%,你猜猜这个人是谁呢?
2、
2018年11月23日,地点在浙江省嵊州市。
一名男子路过某小区时,发现一个车库的卷帘门没有关紧。
于是心生贪念,悄悄潜入车库。
此男子发现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心有不甘,就顺手搬了一坛酒。
不料失手打碎,又搬第二坛。
正要离开时,被一位路过的商大妈看出了端倪。
商大妈上前盘问,男子神色慌张,撒腿就要跑。
商大妈一把拽住,两人扭打起来。
商大妈边纠缠边打电话报警,最终,警察赶来将小偷抓获。
但是在审讯笔录的时候,警察突然宣布:
“逮捕商大妈。”
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要逮捕见义勇为的商大妈?
商大妈究竟犯了什么罪呢?不要急,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3、
春秋时期,楚庄王想攻打越国。
一位大臣问:
“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
楚庄王信心满满地答了四个字:
“政乱兵弱。”
这位大臣就进谏说:
“大王兵败于秦国和晋国,难道不是兵弱吗?
庄蹻起义,楚国四分五裂,难道不是政乱吗?”
而且,这位大臣还贡献了一句千古名言: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意思是:
“人的智力就好像是一双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提攻打越国的事情了。
没错,这就是人性。
人总是能一眼看出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
所以《圣经》里有一句话叫:
“只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
谈到这里,前两个故事的真相纠浮出水面了。
4、
商大妈见义勇为,为什么反而被逮捕?
因为她忘了一件事情:
她忘了自己也是一名小偷。
就在两个月前她刚刚盗窃了一辆三轮车,开始还想抵赖。
直到民警拿出监控录像,商大妈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小偷的事实。
别人偷一坛酒她立马报警,自己偷一辆车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原来是乌鸦落在猪身上,看不见自己黑。
其实,商大妈的偷窃行为虽然很少见,但是她的这种盲视心理却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
不仅如此,绝大部分人还认为自己属于那少数的善良者和道德高尚者。
你这么说有证据吗?当然。
证据就在第一个《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调查中。
5、
我想,你应该已经猜到了。
那个支持率高达87%的人,就是“我”,就是每个人自己。
没错,有87%的人在谁有资格进天堂的这一道选择题上,投了自己一票。
但是从统计学上来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就按一般的普遍性的看法:
真正能进天堂的人必定是那些做为社会出了某种贡献的人,起码道德上无可挑剔。
显而易见,这两种人无疑都是少数的,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偏偏认为自己是那少数派中的一员.
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6、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自高自大呢?客观地评价自己难道不好吗?
我先说答案:
客观地评价自己确实不好。
为什么?
我们要从心理学说起,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成功与运气》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实验:
先让一群人玩一个规定的游戏,事后,再让每个人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结果表明:
一般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大狂,都会高估自己的表现。
即使他表现不好,也会找各种理由证明是游戏本身的规则问题。
实验还有另外一项发现:
有一些人确实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表现。
不过很可惜,这些人都是抑郁症患者。
7、
那么这个实验的结论准确吗?我觉得比较靠的住。
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
美国的律师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要比其他职业高3.6倍。
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律师不能盲目乐观,他必须时时刻刻客观地看待案情,甚至是提前预习最坏的结果。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证据。
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最近,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陆陆续续做了很多次大规模的多种多样的调查。
结果表明:
男性抑郁症患者和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率是1:2,也就是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第七章•黑暗无边的抑郁》
无论是什么种族,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失业者还是有工作者,哪怕是同工同酬的男女,甚至是除去了生物学遗传的因素,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具体什么是原因导致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统一定论。
有人说是由于女性“习得性无助”,也有人说是女性经常“反刍”情绪导致的,也有人说是“以瘦为美”的世界浪潮中女性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当然这几种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我想说一点其他的原因。
我认为原因其实是相对于男性而言:
女性普遍不自大,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客观。
8、
比如说有一些研究者曾经对美国各州议员进行过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打算参选国会议员;
第二,你认为如果你参选,你赢的可能性是多少。
结果非常有意思:
关键数字是20%,如果自己评估的胜率是20%以下时:
大多数男性政客仍然要参选,而女政客基本就放弃了。
有些男政客甚至是无论概率多低都要参选,他总觉得自己有可能赢。
我们要知道:
20%的胜率已经很高了,美国的政界中如果一个在位者竞选连任,他的获胜几率是90%以上。
女政客选择放弃竞争,其实是“自知者明”,是相对理性的决策。
结果就是,选上来的都是男政客。
所以政客之所以大多数是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选民的性别歧视。
而是男人由于盲目总是敢于竞争,女人因为清醒总是主动放弃竞争。
事实上据统计:
女候选人真参选的话,她获得的政治捐款和得票率都并不比男候选人低。
女政客少,是因为女人不爱参选。
女人不参选的根本原因是:
相对于男人而言,她们能更加合理地判断自己当选的可能性。
再比如女性为什么不爱冒险?
除了生物学上睾酮素少之外,同样是因为女性对风险的评估更准确,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更客观。
当然,代价就是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两倍于男性。
9、
好,上面说了这么多,大致上可以确定:
越是自知的人,越容易悲观,越容易患上抑郁症。
也就是说:
人类的自大,或者说“不自知”,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认识你自己”才变得这么困难,才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所以老子才会强调:“自知者明。”
但是,此时你的内心中一定充满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如果自知的代价是“抑郁症”,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知呢?
答案,我们要看下一句。
【第三句】【第四句】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
前面我们讲过: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因为女性对自己的评价更准确,更客观。
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
究竟是男性更强大,还是女性更强大?
我还是先说结论:
女性更强大。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是很难察觉到的。
只有在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遭遇挫折、变故或者灾难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2、
日本医学家兼作家渡边淳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老鼠的一只脚上绑上石膏,另一只脚则什么也不绑,进而对其筋肉和骨骼的状态进行比较。雄性老鼠一绑上石膏,立即一刻不停地啃噬,试图从石膏的束缚中逃脱,表现出一副誓死不屈的样子。
而雌性老鼠的行为则截然不同,刚开始绑的时候,它们也会挣扎反抗,但绑上之后,它们便安静地蹲在角落里,好像在努力接受命运的这种安排,试图适应新的状态。
用不了多久,雌性老鼠甚至会拖着一只沉重的脚,开始进食。
——《女人这东西•第一章•被遮盖了的女性真相》
因此,实验过程中死去的绝大多数是没有耐心的雄性老鼠。
而且现代生物学越来越证明,雌性动物的忍耐力普遍高于雄性。
其实,这种实验放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3、
比如就在今年,准确地说是2018年1月9日。
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项人类学家最新的两性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当男人和女人同样遭受到苛刻的条件环境时,女人的寿命更长,对比的条件环境包括饥荒、流行病等外部情境。
这项新研究报告指出,南丹麦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共做了七组大规模的人群对比观察。
比如其中有一组,就是对比了1845年至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期间的男女人群数据。
数据表明:
在大灾荒时期,爱尔兰男子的平均寿命是19岁,而女性是22岁。
也就是说:
在同等恶劣的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强大。
当然,一方面是生物学因素:
通常情况下,女性的脂肪要比男性多6%~10%,所以更能够抵御寒冷和饥饿。
不过我觉得心理因素才是主导:
因为女性往往能更客观地看清当下的处境,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会盲目的乐观自大,所以在灾难面前,她们的失望更小,于是活得更长。
4、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二战结束后,他写了一本心理学的名著叫《活出生命的意义》。
他在书中提到一个发现:
集中营中几乎每天都有一些人自杀,而那些自杀者往往都是看起来很乐观的人。
他们刚进集中营的时候,总是满怀希望,总是安慰自己熬到感恩节就能回家了,熬到圣诞节就能回家了等等。
可是,一旦熬过了节日愿望却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会突然绝望,然后自杀。
而熬到最后走出集中营的人们,反而是那些一开始不积极不乐观的人。
没错,弗兰克尔的这个发现,我们完全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差异上。
男性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变通,缺乏耐心,缺乏韧性。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心态是利大于弊的,是占有优势的。
但是在特殊变故和挫折当中,这种心态就转化为劣势了,而女性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
6、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自知者虽然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但在遭遇变故和挫折时,他们往往由于看清了情境,保持了更好的心态,从而战胜了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鲁迅所说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也就是说:
“自知者,更容易自胜。”
没错,这就叫“自胜者强。”
7、
从社会整体上的性别差异来说:
男性更适合竞争,更容易“胜人”;
女性更擅长经营,更容易“自胜”。
胜人者只能算是能力强大,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坚不可摧。
归根结底一句话,
“乐观者”更容易自杀,“悲观者”更容易自胜。
当然这里的“乐观者”和“悲观者”指的是世俗意义上所认定的。
所以老子才会告诫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三十三章上半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