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指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或不一致,也指个体所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矛盾的态度。这种不一致会让人感到不适,而个体会你尽力减少这种不适。最终会选择改变态度或行为,使其自相矛盾合理化。(《管理学》第410页)
新理解:认知失调造成行为与态度间的不一致,是一种制造话题的手段,利用好理论能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论述:
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女生坐拥四百多栋楼收租的消息,利用的就是人们对90后的偏见:一是女性;二是九零后。对于女性,一般人们会觉得女性应该多顾家或在职场工作,基本想不到可以以一个老板的身份来收纳租金;还有对于九零后,人们尚觉得这个年龄层次的人还太年轻,尚未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几种想法相互冲突,也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让人产生好奇心,不禁想去了解新闻背后的事实。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由认知失调产生的好奇心,会让学习生活变得乐在其中,甚至可以由此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只要自己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学习上,在阅读《亲密关系》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别胜新婚”这种常识值得商榷(p71),这就给自己带来了认知上的失调,即这与自己经常接触到的观点不同。这时就会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本质上是距离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也就产生了两种结果:相信与不相信。相信是因为这基于一种科学的实验结果;不相信,则会以“某某人明明是异地恋,关系也很好“来支撑自己观点(这不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学习的乐趣,大概就是自己观点与书中观点所触发的思维碰撞了。
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求职时可以给自己创造认知失调的机会,即打破老板对员工的普遍看法(认为员工只会从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管理者视角为老板设身处地着想,大大方方地谈论薪酬体系等,与其平等对话,由此了开启了一个机会;
同样的道理,在与异性交往时,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多展示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给对方认知上的偏差,让对方觉得自己很特别(当然前提是自己真的很不一样)值得交往。反思自己与知乎上认识的网友从素不相识到发展成朋友关系,也正是因为认知失调(即自己不一样的追求、对方对历史熟稔于心及表现出的创作才华)创造出诸多聊天话题的。
讲故事:
番茄与玉米素不相识,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了。番茄主动上前打招呼:“嘿,你好啊,我看你脸色黄黄的,是不是营养不良呢?”
玉米愤愤不平:“你这分明是骂我黄脸婆!我看你面色红如土砖,皱皱巴巴的,是不是吃太多土了呢?“
番茄答曰:“刚刚只是出于对你的关心。我长得如此这般,是因为自小经历风吹雨打,生活已在我身上刻下了太多痕迹。对了,我写了自传,能让你了解下我的生活经历,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呢?”
玉米看他真诚的样子,顿生疑惑,心想,emm...这番茄跟我以前了解到的可不一样啊。爸爸妈妈告诉我,番茄家族生活骄奢淫逸,看不起他人,但看他谦虚的样子,难道他...? 心中有鬼?还是爸爸妈妈教给我的是错的,番茄家族并没有想的那么令人讨厌? 既然他如此慷慨,不妨就拿回去一阅。
这时,玉米故意咳嗽一声,说,好吧,我暂且拿回去看看,这时,她再小声说了句, "谢谢你啊”。后来,玉米从番茄的自传中了解到了这个家庭,与番茄也越聊越深。两个人都从彼此身上找到了独特点,逐渐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