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71)
生存者:
还真是这样,现实生活是一套,宗教信仰又是一套,现实生活是我们正在做的,宗教信仰是我们应该相信的,这种简单而又一目了然的别扭竟然让我们忍受了几千年,把身体交给现实,把精神交给宗教,这样的存在模式说明我们的智慧呢,还是说明我们的愚蠢?宗教信仰的存在是人类的福还是祸?宗教的存在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宗教在人类第一期文明中存在了几千年,还应该在人类的第二期文明中继续存在吗?
感知者:
毫无疑问,宗教是有别于人类基本生存活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创造了这种精神性的方式应该是偶然的,在人类初级文明时期,我们在所知甚少的情况下创造了宗教信仰的方式是可以理解和可以想象的。但这种最古老的模式一直沿袭到今天,并成为了人类专业的精神关怀方式,这就有些让人意外了,我们竟然几千年来都没有找到替换古老的宗教模式的新的精神关怀方式,也没有足以秉服大众的思想理念和理想完美的思想体系来置换掉化石般存在的宗教理念,这是人类智慧与理性的尴尬与羞愧,在这方面,我们出奇地显得无能为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精神托付给宗教信仰,即便不进入到严格的宗教仪式当中,人们也普遍地甚至不自觉地在用宗教理念来构成意识形态。宗教意识不但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存在,而且还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指导,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宗教信仰与我们的文化基础融合到一起,因此,潜在地影响和左右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和最终走向。宗教的理念和教义早已走出教门之外,大量地掺和到了我们的生活伦理道德之中,它们的核心理念以最简单的生活道理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的思想行为当中,成为控制我们的隐形之手,其中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我们并未充分意识到,对于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缺乏全面的评估。
这种状态造就了巨大的矛盾,我们的生活现实能与宗教信仰合为一体吗?此在与他在是什么关系?生活与信仰是什么关系?人间与天堂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生活应该运行在现实可行的思想观念之上,还是运行在宗教信仰的教义之上?我们应该是多彩生活的创造者和接受者,还是应该成为虔诚的信徒?我们应该接受和遵守生活理性的法则与规律,还是应该接受宗教信仰的清规戒律?也就是,我们应该像人一样生活,还是像神一样超然世外……不要小看这些分歧和选择,它们像利刃一样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割裂开来,让我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致命的问题是,宗教理念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和现实困厄吗?宗教信仰能够真正地解脱人们的精神危机吗?宗教法门能够拆解人类的矛盾与纷争、消弥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宗教活动能够营造幸福愉悦的美好世界,供人类安然享受吗?……
我们寄予宗教信仰莫大的希望,我们把宗教方式当成了我们达到目的的有效方法,不过,我们无法不感到别扭,宗教理念总是难以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对接,宗教思想总是与我们普遍运行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宗教行为总是超常规行为,宗教活动总是有让人难以理解的怪异……更大的不解是,宗教指示的现实总是在别处,宗教的目的地总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地址,宗教承诺的兑现总是似是而非,宗教的审判总是延后,宗教的真实性总是无法证明……我们以为在宗教行为之后,我们是可以到达确切的目的的。
但事实是,数千年之后,我们几乎仍然一无所获,现实还是一如既往的混乱不堪,人间还是一如既往的烟熏火燎,人与人还是一如既往的争斗不休……是宗教无所作为,还是宗教无能为力?是我们信了宗教的结果,还是我们不信宗教的结果?宗教是不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主流?宗教信仰是不是人类精神的归依?宗教是不是人间世界的真理?经历数千年的实践,我们难道还没有能力作出判断?我们还没有理由作出反思?(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