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追寻的是梦想,获得的是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文/薄雾浓熙

01

早上5点钟醒来,看着窗外依旧漆黑的天色,实在不想起床,又不想刷手机浪费时间,就想着利用早上的2小时看个电影,把刷手机的“拖延时间”合理转换为无压力的“放松娱乐时间”。

于是上iPad看了一直想看的电影《寻梦环游记》。

这个电影是付费的,我现在可以说,这个付费很值得。这是一部让我觉得物有所值的电影。

半个月前,听朋友说这部电影很好,但她没有告诉我好在哪里,所以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小孩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

提到“追寻”、“孩子”,我的脑海中就浮现了《小王子》般的童话冒险之旅。而这部电影确实是一场精彩的旅程,无论是对于故事中的人物还是对于我这个观众来说。

02

因为最近在学习写作,所以看电影时,我会去观察,这里为什么这样演?悬念是如何设置的?为何设置这个人物出场?人物如何推动剧情发展?怎么体现人物的性格等等。

《寻梦环游记》中的主角可以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有梦想,在追梦的路上你就有可能面临亲人的不理解,面临在梦想和亲人中作抉择的困境。

所以主角的性格、行为很大众化,这时塑造人物就从日常的小事入手:躲在阁楼自己做吉他。

利用日常小事和对话可以快速的树立人物形象。

如果只有一个小孩一只狗,那不会成为一个故事,最起码不会成为一个追梦的故事。当这个情节告一段落,就需要出现一个新的人物来推动人物发展,配角就是这么产生的。

配角不需要完美,他的身上只要有一个点对主角有帮助就够了,就像《寻梦环游记》中的落魄的亡灵歌手埃克托。他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可以帮助主角找到一把吉他。

另外,一张缺了头像的照片就可以引起一次故事的大反转,不得不说这个梗看似很平常,但是刚开始我的确没有意识到这里潜藏着玄机。

我在想,写作时,适时的隐藏一点读者没有注意的地方,是不是到后面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发挥。

03
如果只是从写作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那就有些暴殄天物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笑话,问:“看好片和看烂片的有什么区别?”答:“看好片就是边看边为自己智商着急,看烂片就是边看边为导演智商着急。”

《寻梦环游记》绝对是进入好片行列了。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关注故事本身,更关心人性。

看完电影我把自己放到电影的三个身份中去:主角米格、主角的家人、主角的曾曾祖父。

如果我是米格,为了梦想我该如何去努力?

如果我是米格的家人,或者说将来我有一个米格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去教育他?

如果我是主角的曾曾祖父,那个为了音乐梦想离家的男人,对于音乐和家人,我该如何抉择?

第一问,如果我是米格,不用说,坚持梦想,努力把它变为现实。

第二问,如果我将来有一个米格一样有梦想的孩子,我会支持他,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长辈的恩怨纠葛不应该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第三问,如果我是曾曾祖父埃克托,在梦想和亲人之间抉择(这似乎就是米格追寻梦想的故事的重现,只不过他没有米格幸运),我该怎么办?电影给了我答案——家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04

除了这些,看完电影,我在想,我该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去世的亲人。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是不相信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的,因为我一直想不明白,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那每年去到那个世界的灵魂有那么多,那里岂不是越来越拥挤?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觉得,如果真的有另一世界,那么记忆或者思念也许真的是那个世界的运行机制。当我死去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活着时的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记得我,那么另一个世界的我就会消失。

那么,全世界对亡者的尊重真的是很必要的。

而对于我个人,我会重新审视生和死。死亡,不再只是生的终点。

引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类的记忆,便是对灵魂的延续。”

一部电影可以引起一次人性的思考,一部电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部电影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我喜欢这部电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