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问在座的一个问题:你们爱你的孩子吗?你希望你的孩子幸福吗?
爱,大家都爱,全场都举手了。好,我们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呢?民间传统所说的五福临门,就是我们中国人朴素的幸福观:长寿、康宁、富贵、好德、善终。
谁都希望自己能“五福临门”,孩子幸福快乐。这是天底下大多数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实际上我们的亲子关系中存在许多问题。
杨澜说:人大多数创伤来源于父母,来源于父母说的话、做的事。很少父母意识到:你说的话可能是笼罩孩子一生的雾霾,所做的事是孩子一生都无法疗愈的创伤。有些你没有说的话是孩子一生的渴盼,有些你没有做的事是孩子一生的期待。
其实我做教育工作多年,我觉得父母他们才是比孩子更需要学习的人。一点都没错!
2003年武志红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一个网络小组,命名竟然是:“父母皆祸害”,并且那里聚焦了几万名组员,还引起了几百万网友的留言关注,做为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积累了不少心理素材,发现我国的原生家庭里有几大类亲子模式对孩子的危害挺大的,所以,他于2007年写下了《为何家会伤人》,正面且公开批评中国父母中错误的教育方式,这在极其重视孝道的中国简直是石破惊天的言论。可是这本书至今再版20多次,版版畅销,受到了很多人关注。
武志红认为,若一个人自己的童年和父母的关系非常扭曲痛苦,长大后却合理化父母的所作所为,努力孝顺父母,那么他必然会虐待孩子和配偶(我特别注解:他们都是弱者),把阴暗痛苦向下传递。他主张心理疗愈,他认为人只有直面自己内心的仇恨和压抑,正视父母童年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进行疗愈,才可能真正成长,并且把爱传递给下一代,斩断家庭悲剧轮回的链条。
在分享时,因时间关系,我只着重说了指责型亲子模式下孩子有可能发展出来的人格——讨好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
大家可能也知道讨好型人格,为什么会总感到有压力和不幸福,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他内心的小孩从小受到了太多的委曲和积攒了太多的不满。他总是会力争做到最好,生怕身边的人不满意他,希望自己表现得好一点,然后大家都爱他,别人不喜欢他,或者不认可他,他就很有压力,甚至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他也会很担忧,同时,他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失误,但是总这样对待自己和他人,早晚会出现问题,因为这个孩子会发现,无论他怎样努力,总有人不满意不爱他,无论他怎么小心,做错事做不好也是很难免的,因此,他的压力很大,生活过得不开心不幸福;而且,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将来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很可能会溺爱孩子。总之会想方设法来满足孩子,其实满足孩子的表面上爱孩子,怕孩子受委曲,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是将自己投射成一个小孩,是他内在的小孩,他溺爱他的孩子就是在满足自己。
我还跟大家分析了第二种指责型亲子关系可能会形成的人格是“攻击型”。攻击性人格的人每遇到一件事,每遇到一个人,他总是先指责别人,他没错,总是别人的错,他没错,是环境的错,是团队的错,是老板的错,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大家喜欢他吗?他会成功吗?这种人真的很讨厌,他其实攻击的最多的,还是亲人、家人,特别是他以后的伴侣和小孩。他也是最可怜的,其实他攻击别人,不是他强大,是他软弱,他需要别人的爱和肯定,他用指责的方式来掩藏自己的软弱。因为但从小就从来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爱,也没有被至亲的父母接纳和爱过,因此,他可恶也可怜,他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人。特别可怜的是当他也当上父母时,和他的子女的关系,就是复制他自己的童年,再次完成生命痛苦的轮回,他完全忘记了小时候受过的伤,尝过的痛苦,反而认为自己打骂小孩是天经地义的,打是亲骂是爱。
其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不能说,大家自己分析,我希望今天在座的人,通过我的分享,能明白,能觉察。这是要改变的第一步。
每个人来自原生家庭,受原生家庭影响,但是生命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我们能选择,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人也是神奇的,上天给你一手好牌,你不一定就肯定能打好,给你一手烂牌,也不是说就没得打,总有人能超越命运,将自己的人生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绽放和幸福。
感谢阅读,感谢武志红写下这本书,给我们太多的启发和思考。在此听完我的分享,我很感谢,也深深地祝福大家!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书中经典好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
他人是很难改变的,过去了的也无法改变的,环境大多是无力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经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
童年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它奠定了我们一生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的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同样,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人,同样不是你们认为的是被打压出来的,乃是他的生命至重的人爱(肯定支持)出来的。
溺爱的真相——宠爱自己 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真爱与溺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要觉察、反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乐幼李凌志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