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虽然时常调侃老了,但面对癌症,我却不无遗憾地想自己还这么年轻。
我是个极其普通的人,出生于小县城里的普通农民家庭。学生时代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偷偷哭泣,也会因为是班级里的第二名而不是第一名而暗暗与之较劲…
介绍我的这背景,主要是想说明一点,我从小似乎就有些焦虑…
大学毕业后努力的工作了些年头,然后结婚、生子…这些年来肯定不乏浮躁与焦虑,睡眠不好似乎由来已久。2013年我和家人移民了加拿大,我主动、被动的成了名全职母亲…也逐渐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是我在国内时无法想象,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但在加拿大大环境下(我身边像我一样的全职妈妈比比皆是)于是我也过得心安理得。这些年头我似乎逐渐摆脱了浮躁,但焦虑还会有,我想主要的焦虑是来自于孩子的教育…
说实在,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蛮好的。直到去年感觉免疫力下降,下半年更是伴随着内分泌失调。今年二月份钼靶检查异常,穿刺活检确诊癌症。三月底我做了保乳手术,手术取出的两个前哨淋巴结其中一个宏转移。
确诊癌症后我也分析原因:1、我本身并不是那种放得开的人,就像我前面描述的,从小就有些焦虑;2、多年来我睡眠不是太好,晚睡后则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3、似乎去年压力有些大,暑假时更是有分身无术的无力感…
既然意外已经发生,只有坦然面对…我只跟我寥寥无几的最亲近的亲人和朋友提及此事,主要是我不想被另眼相看,希望自己还像个健康人一样…并想为之一直努力!
接下来我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与分享我的治疗过程:
2022.2.7
常规mammogram 检查(加拿大建议40岁后的女性两年一次检查)。从进医院到离开医院不过15-20分钟(检查不过10分钟)
2022.2.10
接到卫生部门电话,帮我预约了两周后2月23日的再次检查。此时,我还未意识到到什么,一丁点都没有往坏的方向想。
2022.2.12
有两年多没有联系的家庭医生也打来电话。估计他也收到了我的第一份检查报告。不过他告诉我复查是很普遍的情况。
2022.2.23
如约复查,除了异常一侧的钼靶检查,还有B超,之后医生跟我谈话,告诉我Cancer potential。并为我预约了2.28 biopsy(穿刺)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癌症居然与我关联上了。心中不知啥滋味,莫名其妙的想到了死亡。
晚上我随口问我那刚5岁的小儿子:
“如果妈妈突然死了你怎么办?”
“我还有爸爸和哥哥啊”
“哈哈,妈妈不会死的,还等着你长大了赚多多钱给妈妈买大房子住呢。”
“如果你死了,我就给爸爸买大房子”
孩子还这么小,他似乎不能理解死的含义。
2022.2.28
如约在附近的医院做Biopsy(穿刺活检)。之前的每次检查我都是轻轻松松的,这次却有些紧张。
B超医生核对完我的名字和生日,随口说了声:“you are still so young!”
之后另一医生和B超医生共同完成了我的活检取样,2个病灶,三针取样。
2022.3.3
傍晚时分,我正带儿子去踢球,家庭医生来电,告知活检结果出来,我被确诊为乳腺癌。我的这位年迈的家庭医生,昨天见我时,即便知道我都去做了活检,对我的病情依然极其乐观,当我询问你觉得是癌症的可能性,他说用数字1-9表示,可能性为1。不想才过一天就被打脸了。随即他安慰我道,他知道一位很好的乳腺外科手术医生,他会帮我转诊到她那里去。我表示了感谢!
2022.3.4
今天是小儿子的第二次滑雪课,我约的教练是三级教练,这个级别的较练相对比较少,因而他也特别忙。在儿子参加滑雪俱乐部选拔之前也只能给我们排出两次私教课时间,每次3小时。
在去雪山的路上,我接到了手术医生办公室的电话,告诉我今天可以见手术医生。我问最迟可以安排在什么时间,回复下午1:00。我不得不提前一小时结束儿子的滑雪课(注:小儿子开始滑雪以来,我陪着他上每一条雪道,他上课,我则跟着蹭课)
手术医生是位很Nice的中年白人女性。她给我分析的病情,并告诉我现在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全乳切除,二是保乳手术,并取前哨淋巴检测。我犹豫着做决定,说实在,面对癌症,全乳切除,切的干净也是未尝不可的。见我犹豫,手术医生接着说,全乳切除手术就不是她来做了,于是她接着介绍保乳手术,就这样,我未做选择,但却默认了保乳手术。谈话结束后,我手中有了两本中英文版本的手术手册,并定下我的手术时间为3月31日。我一再询问有没有更早的时间,表达了希望尽快得到手术的意愿,回复是否定的。
这就是加拿大的医疗效率。从第一次检查异常,到确诊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确诊到手术又要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既然没法提早,我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安排。何况现在是滑雪季,至少我还可以像个健康人一样陪儿子滑雪。
2022.3.31
在结束大白山滑雪行程后(这几天我们可谓争分夺秒,平均日滑行30多公里,几乎滑遍了大白山的所有中高级雪道,大白山的13条缆车,我们搭乘了12条),这一天我如约进行了手术。全麻,从入院做各种检查到出院也就4个多小时,这也是加拿大的效率。我想国内肯定是要住院的。
手术后不用挂点滴,只给我开了止痛药,并嘱咐按要求服用。
2022.5.12
这是我第一次见我的癌症医生,一位个子高大的印裔男医生。
在跟国内家人及朋友交流后,我对加拿大效率有些焦虑,原想着手术一个月后就可以接受化疗,但我却要等将近一个半月才能见到我的癌症医生,至于化疗日期,还需要在跟癌症医生见面后确定。这期间我打了好几个电话给癌症中心,看是否有人取消预约,好让我的预约日期提前,但最终还是没能等到这样的机会。
家人曾提出回国治疗,至少不需要等这么长时间,还可以尽量找好的医生。我否定回国治疗的建议,疫情期间隔离20天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孩子啊。何况除了等待,我对加拿大的医疗体验还是很满意的。
我也曾想过自费去美国治疗,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折中方案是我联系了某医疗机构,让让他帮忙找该领域的权威机构出一份第二诊疗意见。机构调取了我所有的医疗记录,并提供了三家医疗机构让我选择。我选了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丹那-法博癌症研究所。
事实上,我没等到我的第二医疗意见出来就完全接受了我的癌症医生给我的治疗方案:
8次AC-T化疗
5周放疗
5年的内分泌治疗
我表示了希望尽快接受化疗。于是我的第一次化疗时间被安排在了5.17 (这次效率还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