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不二之法,凡是我们能够讲出来的、做出来的、看见的,一定是二的层面,是所有的有为的层面。
但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性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蕴之与界,凡夫见二,但真正有智慧、有觉知的人,知道能够超越外在看到本质,而那个本质就是真正的佛性。
禅定解脱
从五祖到六祖,整个禅宗体系有很大的变化的,变化的核心就是禅定解脱。
在之前禅宗体系重视禅定,对于禅定有非常明确的具体方法,比如禅定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具体的做法,包括一个坐姿都有非常明确的系统要求。于是在这一派常常有人在那儿修不动,比谁定的时间长。
慧能大师看到这些现象时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人生下来就是常常坐着,比较少躺卧下来,而死了以后则是常卧不起。身体原来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何曾立过什么功德?所以参禅打坐,重在自心觉悟!
慧能大师开示修习禅定不是在着心、着静和不动上修行。坐禅的意义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定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叫做禅定,有了这样的禅定自然就会解脱。
三五人嘀嘀咕咕,这就是外在的相,不参与就是外离相,这就是禅。而有的人表面上不参与,心里已经波涛汹涌,最终肯定还是要混迹过去,这就是内不定。真正的定是内不乱。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不要以为小孩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会有很大的变化,但人有一种能力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我们是一个比较纯粹、能够聚焦到本分的人,精力就会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没有精力去关心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当我们没有精力去关心乱七八糟的事情时,我们的世界就没有这样的事,就会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纯净的世界里。
其实那些事,谁和谁的事不大关我们的事,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有能力再关照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小伙伴,我们认为这个是真正的正事。能够在正事上HOLD住,那么就自然解脱。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印宗大师听了慧能大师所说的法,心生欢喜,合掌恭敬地说:我给别人讲经,犹如瓦片石砾;仁者论述义理,犹如精纯的真金。
“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于是为慧能大师剃除须发,并且愿意事奉慧能大师为师。慧能大师就在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宗法门。
我们不管学习什么,一定要向大师学习。一位老师讲:“向最一流的人学习,相当于每天抱着一块真金在审视,越看越有感觉;向乱七八糟的学,犹如天天抱着破石头乱啃,越啃越硬,而且还没有感觉。”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累劫:连续数劫,谓时间极长。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慧能大师自从在东山得法以后,受尽辛苦,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由此可见,一个人得法、求道之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今天能够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同在此法会中,无非是多劫以来所结的法缘。天下只要是正法,就是一家人,一家之世。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也是宿昔供养诸佛,共同种下的善根,方能听闻这顿教得法的因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缘分听真正的正法、真正的经典。
教是先圣所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教法是过去的圣人所传下来的,并不是我慧能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得道之人的路径都极其相似,儒家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惠能大师说自己只是个“搬运工”,教法是圣人所传。可在历史上,我们之所以记住他,之所以他成为禅宗,有一个重点是:他是一个改革者。这两者其实是矛盾的,“搬运工”是不动那个东西,而改革是动了那个东西。是动了,还是没动呢?
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慧能大师为六祖,惠能大师的改革是直接回到释迦牟尼佛,他能解佛陀的真谛。
我们常说,想要傍一棵大树,一定要记住:要么跟它的根同在,要么就牢牢地抱着它的树干,千万不要悬挂在树枝上飘摇,因为经不住风雨。如果在树枝上吊着,风雨来临时就会花果飘落,不知道被甩到哪里去了。
总之,我们自己还是要有能力。我们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不是树根,不是树干,可以直接化成土壤滋养那些树,这就更厉害了。
悟道
“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愿意听闻古圣教法的,各自先行净心;听完之后,各自去除疑惑,就像过去的圣人一样没有差别了。
闻教法之前要净心,听正法不是为了讲道理,要先把自己的觉得、认为放一边,仔细品思它为什么这样讲。认为孔孟老庄、佛陀、惠能大师等圣人越来越高明的时候,也许是我们就越来越高明。
“闻了各自除疑”,有人问这个问题怎么办,那个问题怎么办,去读读经典吧,读了经典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办。开始是似懂非懂,后来会越来越懂。不仅仅知道怎么办,还慢慢能够和别人一起去面对那个怎么办,下手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会越来越在根本上。
闻了如先代圣人无别,古人讲:“君子为学,为能变化气质”。如果我们在经典上牢牢地HOLD住,按照所学“如是我闻”,还能“信受奉行”,那么几年之后,真的能脱胎换骨。
《中庸》中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果能够做到如此,才能真正的变化气质,脱胎换骨。与“如是我闻”相比,“信受奉行”更为重要。
真正从骨子里信受奉行,真正从骨子里面愿意去超越、改变自己的局限,这样就接近于悟道之人了。悟道和有神通是两回事,有的人真的有神通,能上天入地等;学法以后能不能有神通,佛祖没有承诺,但是接近悟道。
星云大师讲:“悟道,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到真实。”从纠葛中看到坚定,从坚定中看到自己的立场。过去是错的,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非的,现在是是的。
悟道的人,在悟的一刹那真的是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眼前更是另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
惠能大师悟道以后,怎么样生活?
侮辱不以为耻:五祖初见慧能大师,就说尔这獦獠学什么佛,说他是没开化的人,而他并不以为这是可耻。他是悟道的人,因此有这样的修养。
卑屈不以为贱:他“腰石舂米“,任凭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认为下贱。在悟道者的世界里,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
艰难不以为苦:惠能大师一生辛苦,被恶人追逐,魔难重重,隐居在猎人队中,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也不以为苦。悟道的人,苦不算什么。
恩宠不以为荣:惠能大师后半生倍受荣宠,例如武则天请他上朝,赐给他袈裟,请他到朝中供养,每次赐给他绢布、绸缎都是几百匹,甚至于国家把他以前新州故居重建,改作国恩寺,惠能大师也不以为荣宠。
迫害不以为意:惠能大师一生受到迫害无数,虽然命如悬丝,但是他“为法忘躯”,不以被恶人迫害为意。
度众不以为烦:一个悟道的人,他本身对众生有一种责任感,他觉得自己有力量来担当。
悟道的人,东西南北都是安乐的净土。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
黎明即起读《六祖坛经》
1、求道,得道,弘道,累劫之缘,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文化妙处,一以贯之,悟道乃从黑暗走向光明,今是而昨非,侮辱,卑屈,艰难,恩宠,迫害,度众皆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2、a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只缘各人心念不同,各人私欲有别,各人定力不一,因而各人所得迥异,结果天壤之别!
b每个人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静心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开发自己的最大智慧和最大能力,所有人都可以很棒。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明确这一点,引导启发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c心无旁鹜心自宁静,心中有想心自有虑,心中有私心自有结,心中有欲心自有烦。能得心静自会得益!
3、新的一天新气象,
黎明及起精神爽。
坚持学习不迷茫,
追随老师到课堂。
心中只要有梦想,
学习经典多欢畅。
圣人教诲记心上,
身心愉悦都健康。
我把祝福来送上,
家人早安都吉祥。
4、a物质层面有贫富,职业方面无贵贱。尽所能,利大众。悟道,既是冲破黑暗走上光明。为人师傅为人父母,正己方可化人,先行指路经,榜样力量无穷!君子之德风,方有好家风,好校风,好社风,好国风。悟道→传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念恒定,美成在久!
b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我以为”;多一些行动,少一些“滔滔不绝”,有正知,正见,少些攀比,多些学习,信仰在心,勤俭不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5、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那么,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有多远?
到底我们穿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
还是我们吃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
我们住大房子开豪车到底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觉得很成功,
我们的一切都在演一个成功者还是在真正做自己?
我们正在失去了自我的同时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