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着各式样的交流和沟通。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无意义的对话,例如:你吃了吗?最近怎么样?这类见面的寒暄用语。说无意义,是因为这没有有价值的信息交换,作用仅仅是拉近两人的距离,避免尴尬而已。这部分按下不表。
还有一小部分,是与他人进行有价值的交流。这其中,又包含了两部分,一者是信息的传递,二者是观点的沟通。
例如:
甲:路透社说证监会主席肖钢辞职了,这孙子早该滚了。
乙:刚才证监会官方声明这是假消息,而且我也不觉得他做得多差。
甲乙二人,前半句就是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后半句就是观点的沟通。
信息传递,这部分也按下不表。
我们单纯地说说“沟通观点”这件事。
我大学时候,没好好学习,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人打嘴仗。大一大二跟朋友撕得是天昏地暗不亦乐乎,内容无非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判,偶尔夹杂对政治的讨论。如今看来是非常没有水平,毕竟那时候我的知识水平实在够不到严肃讨论这些话题的门槛(当然现在也没有)。不过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理出过一些沟通时的要义,就勉强列举,权作整理和分享。
其实不过一句话:
观点的交流,一定要注意主体,也就是争论对象。我们的所有沟通和交流都务必紧紧围绕这一核心。
能明白这句话,基本上就可以避免交流沦为无意义的吵架。
那么,常见的误区呢?基本上有三种情况:
一为转移话题,见于艺人粉丝的维护与攻击。
网友:XXX假唱了。
粉丝:假唱怎么了?你知道我家XXX多努力吗?
二为资格论,也常见于艺人粉丝的维护与攻击。
网友:XXX假唱了。
粉丝:假唱怎么了?你算老几,你凭什么说我家XXX假唱了?
三为诛心论,还是常见于艺人粉丝的维护与攻击。
网友:XXX假唱了。
粉丝:假唱怎么了?你老抓住这个不放干什么啊?你是不是想红啊?
当一个明确事实被指出后,当事人(或利益相关群体)的解释或反击不针对于事实本身,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试图掩盖。这不是蠢,就是恶啊。
所以,只要避免这三点,基本上就能避免大多数的沟通成为口水仗。
最后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甲:XX怎么不会用打印机?
乙:你知道他多努力吗?他为了这件事最近天天晚上三点睡。别苛求啦。
丙:人家会不会用关你什么事儿啊?
丁:你会用打印机了不起啊,看不起人家不会用啊?你装什么逼啊?
——其实,甲只是说了件事实而已。
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