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要“看人”,你去哪?别误会,是过去说的那种繁华“车水马龙”或者《晏子使楚》中形容人多“挥汗如雨”,想象一下!
因为2020年的疫情,商场,饭店都是经过了滑铁卢一样的震撼,现在还在逐步恢复,但太多的“店”,“商”已经元气大损。只有医院你在几里地以外都能感受得到因为“它”的存在而形成的经济圈。
一,“特需专家”号,值
老妈病了,本着“花准钱”,“找好医”,“少受罪”的原则,我们托人花了不少的“服务费”特别不容易才挂上了“特需”专家号。昨天收服务费的公司很守信,安排陪诊的小姑娘一直都在,避免了我们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瞎闯误撞。
挂的号,是特需,托人挂的是国内最好的血液病医院顶级的专家,查资料看是博士生导师,主任专家等等一大堆的光灿灿的头衔。
小妹是医疗口的人,比较懂。我和二妹都听她的。二妹晕车就没让她去医院,她在家负责接送孩子,照顾老妈;我和小妹昨天去医院看特需,因为疫情防控,诊室只能小妹自己进去和医生谈病情。
因为着急,托人挂的号,医生开完单子说,你们是自费的得花一万多,老人74岁,以后还得花更多的,考虑好了。我小妹说,家里老人病了,作为儿女,肯定得给老人看,原则是少受罪就行。又说了怕住院影响老人心情的焦虑。小妹还告诉医生,我们家在远郊,老人有农村合作医疗,不知能不能报销?
医生是个50多岁的女专家,黑黑的头发披在肩上,白色的工作大褂,里面是粉红的工作服,远远看着人气色不错,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诊室里还有2个学生,一个助理。小妹进去,坐在椅子上,离专家有一米远,诊室的门是开着的。
专家人不错,水平高,人品更好。看着小妹带去的病历和她助理提前写好的病情发展记录,她听着小妹说的情况,老人晕车,不愿意化疗,认真的思索了一会儿说,现在有一种皮下注射,也可以抑制病情,而且在郊区医院就可以注射,也不用住院。还告诉我小妹,估计是挂号挂错了 ,让她明天早上去挂个普通医生的号,换一下她开的单子,用医保卡,可以省不少钱。
我今天中午办完手续,小妹问我花多少钱,我告诉她,交了一个2.5元,又交了一个3088.75。小妹告诉我,医生真的不错,帮咱们省了7000多。咱们交的是个人付的那部分。其他都是缴费时医保直接结了。
在医院诊室门口等着排队时,有许多病人,都说医生不光医术精湛,医品也好,她们有个自己的群,以后看病在群里可以加号,加多少,医生当天不看完,不下班。
二,医院办手续,繁琐
我今天的任务就是找挂普通医生的号,请他帮忙开“特病”诊断,在医院建“特病”档案,请今天的医生把昨天专家开的“自费”变成“公费”然后,缴费,约骨穿,准备做检查。
因为妈妈得的是“特殊病”可以走“特殊病”,这样,走社保可以报销,报销按比例但上不封顶,如果不用自费医药,对我们姐妹三个这种高工资吃饭的家庭来说,压力会小很多。
我早上7:30从家出来,做地铁去医院9点到的,自助机取了号。到门诊填行程单,找护士分诊,去住院楼办特病,因为资料不全,盖章不全,我从门诊楼二层医生诊室到住院楼特病窗口,往返了三次,还不算从地下一层病历室到一层大厅,从一层大厅到特病窗口的二次往返。
等开完特病手续去地下一层建档案,去一层大厅缴费,再到四楼排队预约,最后到大厅盖完诊断证明的章,所有的手续才算是齐了。在医院整理好资料,放入包包里,给小妹汇报, 确认此次任务没有遗漏,彻底办完事手机显示12:00。从医院出来到地铁口,一看,9678步,6000多步都是这一上午在医院里转出来的。
三,医生的服饰
在分诊台填写完进入诊室,医生是位女医生,听声音感觉挺年轻的,坐在电脑前的椅子上,桌子一边堆着好多病历,身后的诊疗床上也放着住院的调档。
她穿着白色的医生大褂,手上带着胶皮手套,能够看到淡淡的肤色,她头上带着专用的医生帽,淡蓝色的,帽子很靠下,在帽子和口罩直接,只有一双眼睛的距离。口罩带了2层,一层是层棉布的,外面一次是专业的医用外科口罩。她脚下穿了双比较宽的拖鞋,双脚有时直立,有时交叉,病人太多了,从早上8:00开诊一直都在忙,太累了。
疫情防控,为了更好的保护彼此,医院要求必须带口罩,病了,医生都一样,看着医生的这身装备就已经开始心疼她了。
从2020年疫情以来,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感染了一批年轻人,今年孩子们高考,从医成为了大热门。
四,闲聊天
在我办完特殊病手续后,继续回诊室请医生抄昨天专家开的单子。看着医生这一边开单,打印机那一边一页一页的打印。
我想起刚才办手续的不容易和医生唠嗑:“您说,我妈妈今天74岁,病了,她有我们这三个女儿,我们可以倒着班帮她忙活这事儿,像我这样,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的,将来老了可咋办呀!现在医院办事儿这么麻烦,我这一上午一个窗口跑四次才办完事,以后的日子,后面都不敢想了”。医生一边忙着,一边随口说:“咱们这代人,都是一个孩子,将来孩子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我说:“刚才在楼道里,有几个上岁数的身体不好,坐轮椅有孩子边上伺候着,刚才在医院门口看一个老太太自己蹭蹭的往前走,真是可怜,也不知是没孩子还是孩子太有本事了,出国回不来。”医生说,这人呀岁数大了,病就多了,这孩子有没有本事,在不在国外都一样,忙不过来。像我这样,一上午几十个病人,咋办?”
我们说话的空,有人进来问事情,听见我们说,就插话道:“现在挂个特需,看病的排大长队,几分钟就给打发出来了,这也叫特需?门诊的肯定更忙了,要是想国外那样,一天就看几个就好了。”医生说,要是那样就好了,我们昨天晚上聚会,在国外的同学说,他一天就看不到十个病人,都是心酸,不说了。”明显感觉她有些哽咽。后面听见的就是啪啪的键盘敲击声。
在京城这种大医院,天南海北的人都来求医问药,全国各地医疗资源不一样,医生水平也不一样,大医生医生薪资也许很不错,但辛苦的付出,受到的委屈也是常人不能理解的。大医院高学历 ,高技能,激烈的晋升制度,也是白色大褂下的影子。
小结:
人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自己不仅不受罪,也不会因病拖累家人照顾或者是生活因病致穷,品质下降。
愿人人都养生保健,锻炼身体!好好的,有质量的活着。
感慨于医生们从事医疗事业的不易,也心疼闺女那些投身医务工作者队伍的同学们未来的工作生活。
致敬,可爱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