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想带一本轻松温馨而又能读了有所收获的书,打发路途上的时间。
手上没有合适的存货,便向室友借,把室友的书柜翻了一遍,室友也重点推荐了几本,但挑来拣去最后还是选择了七堇年的这本《灯下尘》。只是因为七堇年,还记得刚出来上班的那个春节,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便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那本书的名字,也忘记了内容,只记得自己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感叹:多么可爱,多么吸引我的文字啊。看到美妙至极的句子,还用手机打字存在手机文档里,只可惜手机命短,而我又疏忽大意,以至于那些文字就随风而去了。而记忆也没有比手机长寿,我居然不记得丝毫了。最近发现自己很健忘,去年年底刚看过的《左耳》《微微一笑很倾城》这些,完全不记得了,听小伙伴说起都觉得惊奇。
同样,这本书的文字依然吸引我。对我而言,她很新鲜,囿于我的阅读量小,在其他读者那里可能并不存在这种感觉,反而觉得稀松平常吧;她很真实,描写故土的那几篇散文,很有代入感,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她又有点小哲理,通过对青春、对过往的反思悟出了一点道理,没有居高临下地教训后来者,只是淡淡然然地诉说,似乎只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短短的几句话,浅浅的道理,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而后又释然的感觉。想不明白或者从未想过的事情,透过别人的经验和文字想明白了,放不下的事情放下了,这未尝不是阅读的意义。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身去经历,所有的伤痛都只能自己疗愈,而不能从外界获得经验和慰藉,人生会特别辛苦吧。或许不如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样深刻,但对所有事物的理解都是从浅显走向深刻的吧,外界能够给我们提供助力,让我们走到浅显已经善莫大焉。
这本书有四个板块:散文,随笔,札记,小说。我比较喜欢散文和随笔两部分,札记部分不好不坏,小说部分完全不感冒。相比前两部分的慢嚼细咽,后一部分,我简直是一目十行匆匆浏览。
关于故土的那几篇散文,非常的细腻温馨,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青春,与现在相比,总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神往,那么令人心潮澎湃。是因为她真的那么好吗?是因为她在记忆中吧!时间用她巨大的能量冲洗去太多的泥垢,才使记忆中的东西格外美好。不是有一句话说:回忆中没有痛苦。
而这本书中的短篇小说,无论人物,情节还是文笔,真心觉得一点也不吸引我。可能我平常习惯看长篇小说,习惯于宏大冗长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形形色色的人物,好似吃惯了食材丰富口味浓郁的火锅,对小葱拌豆腐一样的清淡素食没有食欲。
作者自诩黄昏收集者,这本书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写旅途中所见的各地的黄昏,不同地方,不同天气,甚至不同心情都会有不同的黄昏吧。书中附有很多的图片,其中一张新墨西哥州的黄昏尤其绚丽夺目,落日的余晖透过浅浅的云层,折射出深浅不同的黄色,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时代的那篇课文《火烧云》,绚丽这个词就是在这篇课文里学到的。不喜欢那种厚重的大块状云层试图严严实实地遮住斜阳,她被迫只能通过缝隙露出一点点光,天空的颜色有点寡淡,只是灰白蓝及薄薄的黄,始终不够耀眼。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我才想起自己什么时候抬头望过天空啊?从未观察过日出日落斗转星移。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巧在微信里读到一篇张晓风的文章,他说,因为生命实在太好了,好到无论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度过,都觉得是浪费,都会后悔。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浪掷的青春,在别人眼里就是羡慕的生活,所以我们也不必后悔,只需要欢喜或喟然,因为你赶上了她最灿然的一段。读这本《灯下尘》随笔部分也给了我类似的感觉。
青春已如此美好,无需再装饰,就像右手已经很完美,不需要戴戒指衬托。而我们必须要经过一些无意义,才能累积成有意义的人生。要相信,你所做的总有意义。好吧,跟自己妥协,跟青春和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