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北京折叠》,头有些发懵,这哪里是科幻小说,分明就是一部真实的场景剧,它就活生生存在我们的身边。
为什么聚焦社会分层?
郝景芳说她的这部小说来源于自己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经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北京光鲜亮丽外表的包裹下,老刀所生活的场景真实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二环里面,你依然可以看到破乱不堪的平房和岌岌可危的简易楼里面生活的老刀们,他们悠闲地提着鸟笼子,踱着方步,盘着手串儿,哼着小曲儿,穿梭于各色人形中。一阵风袭来,下水道涌出一股股骚臭味,提醒着这里也是北京。就在马路的对面,一面面耀眼玻璃墙常常照得老刀们睁不开眼,里面上演着另一幅生活和工作场景,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些北京土著老刀们还算幸运,至少他们还有可以赖以为生的北京户口。五环外的广袤空间中,很多人却像蚂蚁一样生活着,他们中的年轻人努力奋斗着,渴望着有一天被这个城市所接纳。他们如洪水般涌入这里,给这个城市补充着新鲜的血液,可是这座城市现在却不愿意再欢迎他们。因为他们带来了混乱无序,还要消耗这里的资源,而他们的产出显得又是那么微不足道。身处第三空间的他们随时会被疏散。
每天早上拥挤不堪的地铁里,人们或是埋头看手机,或是昏昏欲睡,空气令人窒息。换乘的人们飞奔着,以抢占好的位置,步伐急促而又凌乱,唯恐被后面的人群赶超。当车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又分开,涌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像北京这样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圈子,这里有蹲在墙根扒饭的农民工,有早出晚归挤公交的小白领,有光鲜亮丽的国际明星,有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大鳄,有侃侃而谈的专家智库,有指点江山的国家精英……
这里的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却同处在同一片雾霾天下。大部分人按部就班地在既有轨道上工作和生活,城市被人为地化为不同区域,不同区域里面的人们产生的交集往往令人不悦。鄙视和仇视隔绝着他们,就如《北京折叠》里面的隔离空间,这就是真实的北京,不管你愿不愿意正视,它就那么肆无忌惮地包裹着每一个人。
最近,多部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地审视起社会分层,聚焦于不同阶层的生活。无论是《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邱莹莹,还是《小别离》中的吴佳妮,都被贴上了某某阶层的标签。即使樊胜美费尽心机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吴佳妮不惜重金将女儿琴琴送到国外读书,老刀冒着坐牢的危险强行翻越空间送信,阶层的转换是他们共同的希冀,然而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
人生来不平等,社会分层由来已久,在中国更是根深蒂固。自古就有三教九流之说,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阶层转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转换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千奇百怪,有人一夜暴富,有人靠炒作出名,有人靠权力上位,有人炒房成为富翁……每天都在上演百变富翁的神话,当今的中国人变得异常富有,为什么还有人在抱怨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且这种讨论在这两年尤为集中和激烈?
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必将带来财富的聚集,财富成为中国社会阶层最大的划分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每个人都在拼命挣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欺诈、诈骗、传销无孔不入,炒房、炒金、炒作层出不穷,因为根本没有人关注过程,人们只看结果,只有结果决定你所在的阶层。
所以,在中国,阶层问题最能代表中国的现状,代表人的生活状态。一句话,阶层状况最中国。
为什么社会分层成为很多人的痛?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分层,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正视罢了。以一块糖为例,可能有钱家小孩吃的是进口糖,一般家庭孩子吃的是国产糖,条件不好的孩子可能吃的是杂牌糖,而贫困的孩子根本没糖吃。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分辨出这之间的差别,但是孩子们的反映可能不像大人那么强烈。在孩子们的眼里,小朋友们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可以愉快地玩耍在一起。而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这些小差别对自己心里暗示真的很大,甚至会无限放大这种差别。
我的同学Linda讲述了一次瞬间感知阶层的经历。一天,她和女儿在家附近的公园偶遇女儿幼儿园同班同学,惊讶地发现人家居然就住在公园对面的豪宅中,价值至少在2000万以上,而且他们在幼儿园附近的高档公寓也价值不菲,至于人家是否还有其他房产她不得而知。她顿时感到了落差,感觉自己弱爆了,自己和孩子的父母不是在一个阶层,自然想到自己的女儿的起点和人家小孩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心里很不是滋味。
社会分层可怕吗?
社会分层真的很可怕,因为它会扭曲人的认知,它就像一堵墙,让近在咫尺的人们觉得高不可越,但是对于有一定距离的人来说,这只是一面不高的墙。所以,社会的分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面对这面墙时,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失去了跨越的信心和勇气。
为什么缺少跨越阶层的信心和勇气?
在面对社会分层的时候,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着些许不同。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普通的非洲后裔,他却实现了种族、阶层的跨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寒门出身的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从小在纽约的贫民区布鲁克林长大,父母都是收入低微的小职员,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华尔街收入最高的高管之一,在纽约拉瓜迪亚社区大学毕业典礼上,他鼓励这些普通的孩子们:“野心是你内心的呐喊,告诉你应该努力去超越人生的处境或限制。”
野心,在汉语表达中有贬义之嫌,英语表达为ambition,其实是个褒义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这是很多中国人对于社会阶层的朴素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往往将阶层等同于阶级,阶级斗争长达数十年,甚至将消灭一个阶级最为社会的最终目标,今天看来,不管是阶层还是阶级都是很难消灭的,因为人生来就会赋予不同的资源禀赋,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社会经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人?
要不就把它吸纳,要不就把它消灭,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阶层的认识。当时代的车轮把我们带入21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阶层依然没有被消灭,而且分层更加多元,阶层甚至出现严重的固化。不管是《欢乐颂》的作者阿耐,还是《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都是高层次的社会精英,她们对社会分层入木三分,她们笔下的人物都在渴望阶层的转化。可见,渴望实现阶层的流动,而不是消灭、固化,是未来人们的普通共识和共同追求。
当一个社会的中间力量都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感到迷茫,当大多数人都对社会阶层的跨越充满了焦虑,作为个体的我们显得尤为软弱无力,只能望而却步。
很多人对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经历如数家珍,在互联网创业的初期,很多公司半路夭折。马云,一个不懂技术、没有社会资本的老师,却义无反顾地迈出体制的大门,拉家带口地开起了公司,甚至很多人说他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这样勇气爆棚的人不成功谁会成功?试想,我们身边多少人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思前想后,裹步不前,有多少人敢于挑战自我?连挑战自我的勇气都没有,凭什么抱怨阶层对你的束缚。
我们为什么缺少勇气?社会的不公平、条件不具备、前景不明确、没有成功的可能等等,这些都是借口,其实还是自己的信心不足。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只身一人来到北京,10年间实现了打工者到公司老总的转变。毫无专业背景和社会资源的他是如何实现阶层的跨越?他告诉我,当初就是凭着勇气和信心,使他敢于走出固有的生活路径,并一直支撑着他一步步向前走。
你的信心和勇气将从哪里来?
最近,微信里面大家都在热传《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可见教育和阶层的绑架越发明显,当整个社会都对教育失去了信心的时候,那只能说明是教育出现了问题。
以往中国教育注重应试,强调集体观念,而时代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开放思维,需要张扬个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阶层永远不变的神话,阶层的改变归根结底需要个人的努力,来源于信心和勇气,来源于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教育就是使人不断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过程。
所以,只有给予每个人一个教育起点公平,人们才能看到希望,才会有信心和勇气实现自我,最终实现社会的有机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