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参与彩虹花晨读高段课程第11节。是跟着甘肃省山丹县东乐镇山羊堡爱心小学张莹萍老师学习的是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了解题目意思,激发学习热情
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躲避祸乱而流亡期间,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在没有食物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的割下来给重耳吃。
重耳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一代名君 “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北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他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把他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孩子们听了张老师的介绍还是有些不明白,就给他们做了补充: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期间,介子推不离不弃,有次推子介实在是给重耳找不到食物,思来想去为了重耳不挨饿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的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嫌弃肉不好吃,让介子推继续找,介子推忍辱负重,跛着脚又给重耳找实物。介子推不但忠厚,而且才能过人,足智多谋,呕心沥血帮助重耳成了一代名君。当重耳成为君王之后,要为介子推加官进爵,让其享受荣华富贵。可介子推不求利禄,归隐绵山一心侍奉孝敬年事已高的母亲。重耳为了让介子推出山,就令人放火烧山,介子死也不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孩子们端着身子探着头,听的目瞪口呆,为介子推的故事感动的眼泪哗哗。都迫不及待的学习古诗内容。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意
孩子们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重音,四读意象,五读情感。每一遍都积极表现,高兴的大声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强化孩子们对音韵的感受,来增强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来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首诗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写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微风拂来,长安城处柳枝摆动,柳絮飞舞、落红无数。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三、深挖细嚼,拓展延伸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为了纪念介子推忠心报国,不求利禄,功成身退,忠孝两全的这种精神品质,连老百姓都能做到不放烟火吃寒食,而这些达官显贵是最需要学习的,却他们对这件事是置若罔闻。“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是他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之推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孩子们表示也要学习介子推的精神品质,少年时刻苦努力,发奋读书。成年时用心工作,报效国家,不求利禄,孝敬老人。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华儿女所有人都需要学习和用心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