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事的孩子在我一个年级,今天想起他曾和我说的一件事,说孩子高二期初考(选组合后第一次考试)后就特别想转组合,因为选择的科目考得不是很满意,他偷偷把没有选的几科的试卷拿来做,发现考得比较顺手,就想是不是选错了,想更改一下。孩子犹豫了好几天,最终没有提出更改,现在学习状态不错。
他提起这个话题,我就想到初考后,很多同学跑来询问能否再换一次组合的事情,也有家长电话来询问这个更换组合的事情。
我们都说,每一次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一些。而对于放弃的那些,我或多或少会有所留恋,也许这就是选择后的犹豫症吧。
除了少数人当时决策时考虑不周,或者就留有后路外,我们大多数同学和家长都是认真思考后作出的决策。那为什么会因为一次考试而动摇自己精心思考后作出的决策呢?
我觉得是我们同学和家长对选定组合后的考试成绩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导致对自己选择信心不够,思考出现盲目的冲动倾向。
这就要求我们来认真思考应该怎么来对待选科后的考试成绩,尤其是该如何面对选科后某些所选科目成绩比较低的情况?
其实,选定组合开始学习后,选定科目的成绩就必定有高有低,不太可能选择了这科就能够一直按照自己的预想那样顺利,也就是说要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准备,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因为即使你选择别的科目,也会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决策是对的,并采取措施让这些科目符合自己的选择预期。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你因为一两次考试就更改组合,绝对没有你之前的深思熟虑来得慎重,来得可靠。
就像我们参加考试,有的题目我们虽然没有确切把握,但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后在检查时觉得不对就把它改了,结果一对答案,发现原来选择是对的。匆匆忙忙的决策更多是情绪化的表达,而非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决策。
态度上的坚定和自信很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相应学科的学习,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成绩,反过来也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这个应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我们许多家长和同学认为,我现在考不好,就是不行,其实就是开始了恶性循环,换一个科目也是一样的。
每一次考试,除了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的难易度、考试范围、命题方式等也都影响孩子的成绩。不能把成绩不好简单归结于孩子的学习不够认真或学习能力不足。反而要认识到,每一次考试,其实除了分数外,更是让孩子发现考试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不足,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课效率和复习练习情况等,这样的思考才是对待分组合后考试成绩的理性态度。
分组合后,因还有一定的更改组合的权利,所以部分同学的态度不是很好,总感觉我还有后手,我先尝试下这个组合的科目,不行我再换一个。其实这种留有后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它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投入状态,而且耽误许多时间。
我们都很清楚,各个科目我们孩子并不是首次接触,至少也接触了好几年了,加上决策时向老师的咨询,对相应学科其实是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所谓的我再熟悉下再决定的思想,其实就是在拖延面对困难,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的一种鸵鸟策略。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所有的决策都是做出决策时最好的决策,决策完后,要想让决策成为最好的决策,就必须有相应的努力。
正如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一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决策。人生中风风雨雨,我们尚且能够平和看待,对于决策后的成绩起伏,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一样的心态呢?你的决策岂能简单的倒在一次考试之下呢?
情绪化的决策的后果必将是更多决策的犹豫,唯有理性,唯有坚定,人生的航道才能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