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天,我时常都会想起那一年,想起那一年意气风发的自己,想起那一年的李白。
我出身书香世家,七岁便能写诗。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谁让我生在盛唐呢?
这年头,谁都能写出几首酸诗。
可我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的偶像是李白,我要成为和他一样名扬天下、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因为,我的偶像是李白。
我爱他的浪漫,爱他的豪放,更爱他百杯赋千首的才情。
爱他的人很多,而我一定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
天宝三年,我见到了李白。
那年,他被皇上赐金放还,从长安来到了洛阳。
恰好,我正在洛阳家中苦读,为我的理想而做着准备。
听说他来了,我急忙求见。
我与李白相谈甚欢,我们果然是相似的人。
我们都胸怀天下、意气风发。
我们畅谈古今、对酒当歌。
我们一路远游,求仙问道,遍览名山秀水。
在山东,我们遇上了高适。
仙丹、仙草、仙人,我们一个都没找到。
可是那又怎么样?我们年轻,我们快乐,我们心怀理想啊。
我坐在草堂之中,望着门外满山红叶,不由得想,要是那条求仙之路我们一直走下去就好了,要是时光永远停留在少年就好了。
可是这时的我,无法改变那时自己的想法。
那时,我心中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我想早日求得功名,早日能为百姓、为皇上、为天下做点儿什么。
我热爱浪漫,可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个浪漫的人。
我与李白道别,为他写了一首诗,我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于是,我们三人便就此分道扬镳。
李白下江东,高适回梁宋,而我去了长安。
你若不曾来过大唐,你便想象不出长安的繁华。
我一只脚踏进长安,便决定了要留下来。
可惜世事难料,本以为胜券在握的科考,我竟然落榜了。
我只能四处求人,甚至找不到地方落脚。
更加艰难的是,那时的我已有了妻儿,因为我考试落了榜,也找不到事做,便只能把他们送回老家。相隔千里,至亲分离。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我写的三篇文章被皇上看中,赏了我个谋生的饭碗。
虽然这份工作和我的理想相去甚远,可终归也算是能为皇上效力。
总算日子还是向着好的方向,生活也总是还有希望。
我相信我的才华,总有一天会被皇上、被天下人看到。
我还是我自己,似乎没怎么变,可大唐,却好像不再是我熟悉的大唐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很快爆发,兵临城下,皇上仓皇离京,而我却还留在长安。
我忧心我的大唐,更忧心我的家人。
我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因我名不见经传,没有被叛军虏到洛阳,于是我还有机会逃跑。
见到皇上的时候,我悲喜交加,不禁嚎啕大哭。
皇上也很感动,为我对国家的忠心所感动。
我终于有了一份像样的工作,一份可以面见皇上,为皇上提意见的工作。
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时时刻刻不敢懈怠。
然而皇上对我,却似乎不比最初热情。我觉得有些不妙,可我也不知我是哪里做的不好。
再后来啊,便是贬官漂泊。
我去过四川,到过湖南,看遍了百姓的苦难。
当然我自己,过得也很艰难。
也曾策马灞陵岸,也曾醉眼看长安,却终敌不过世事艰难。
后来的人们,大多记得我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忘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我所作。
就连我自己,好像也快要忘了那段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少年时光了。
我是杜甫,一个一辈子爱国,一辈子爱诗,却一辈子不得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