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情调?说这话的人,想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每天忙忙碌碌,一地的鸡零狗碎,哪来的情调呢?
确实,薄薄的一册,一则一则短小的教育故事,浅显文字,容易读懂,却不容易操作。书中讲述的是教育工作中最难和别人说清楚那部分,就是对于孩子的敏感观察所采取一系列教学行为,原来这是叫作教育现象学。这不是一本教育鸡汤,也不是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有两个小男孩破坏学校的公共财物,第二天早晨,校长找来其中的一个男孩询问并批评教育,这个小男孩拒绝透露出另外一个小孩子的名字,最终因不与学校配合而被罚停课五天。
这样的场景在教学中,随口一提就是一箩筐。我们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本是充满善意去教导学生,可学生并不领情,最后问题不了了之,这是大多数教育者的常态。
是的,我们用言语和行动表达的情境,和学生所体验的情境,大多数是对不上号。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错误,很容易充当起警察、法官等角色,霹雳哗啦的一堆指责或是说教,这样教育方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学生深处什么样的情境中,他遭遇了什么?对他意味着什么?我该说什么,怎么做才让他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育?如何引导他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这就是教育的机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这就是教育的敏感性。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就是教育管理员进入孩子体验世界的能力。
这本书就是以这样一则则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阐述教育的智慧在于对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的独特关注,积极辨别出成长中什么是合适孩子,什么是不合适的,逐渐培养建立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孩子在他们生活中探险,向我们展示中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从某种方面来说,孩子是我们老师,让我们强烈体验着生活的多变性,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一个孩子对世界的体验就是是什么,换句话来说,就是去了解这个孩子是如何体验他的生活的。
孩子又是怎样体验被“看到”呢?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对于孩子来说,被老师“看到”感觉,就是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立、成长中的人,这种“看到”,有时可能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真正的看到,是带有责任感去“看”,被看到的孩子,感受到了重视,它告白了“学生”,老师关心爱护你们,将和你们共同去行动、实践和创造,即时肯定和表扬。
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凭借教师的权威去施压可以“江湖救急”,并非真教育机智。我们如何去做提高我们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首先我们要理解知识与身体密切的关系,人类从内部反应自己,世界从外部反映它自己,我们通过看、触、听这些感觉与孩子们联系起来。其次还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眼神的能力,了解和孩子相处一些小事的重要性,眼神表达出教育关系中心,我们要看懂读懂眼神。
当老师关注课堂里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于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有一种特有的敏感,并能捕捉到每一个细嫩的心情变化,从而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讲授和互动的节奏。课堂就会形成和谐氛围而奏出美妙的教学音符。
读完这本书,“教育现象学”自此注入我的词典中,它是一门追问对教育生活中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体验”是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体验学生的情境,体验学生的思想变化,体验师生关系变化,从而产生教育行动。从人文视角的独特性归根到底,教育现象学是用“心”来“看”教育,是真正意义的以生为本的民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