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无话可谈。


因为我不曾尝试连续跑上半个小时,甚至四公里就能令我双腿灌铅,呼吸急促。


以我贫瘠的长跑经历,实在难以想象是什么支撑跑者们步履不停,连续跑上几十公里。


因此今天要谈的并不是我对跑步的体会感悟,而是村上春树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为小说家的作品,《跑步》实在不像村上先生往常的风格。


从书名来看,这该是一本谈论跑步的书,但实则它更像是一本随记,就连作者本人也在书中说到,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


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上一句还在聊挑跑步鞋下一句却扯到了年少时开的小酒吧,阅读时我也总需要回过头确认是否错过了什么,才让话题忽然翻转了个彻彻底底。


能坚持一件事长达数年在我看来就已十分了不起,而村上先生的长跑自三十二岁起到现在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每年一次全程马拉松(后来变成了铁人三项),每月二百五十公里的指标,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关于写书的初衷,村上先生表示,仅作为个人的分享,而并非对任何人号召“大家一起来跑步吧!”。




就像我时常分享许多关于坚持的故事,也并非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一则是因为觉得那么多值得钦佩的故事和人,埋没在时光里实在可惜,二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时你以为的无聊可能只是无知,尝试后放弃总比未知时错过来的好。


或许,并非每个长跑者都是生来就是跑者,起码本书的作者不是。对于长跑,与其说是村上春树选择了长跑,不如说是生活替村上春树选择了他。




作为久坐独居的小说家,他需要某种运动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他更需要某种方式来发泄身上剩余的精力和因为外界评价带来的郁积在心中的各类情绪。没有器材,场地,人员限制的跑步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村上先生的跑步生涯从一开始最多跑二十分钟便气喘吁吁几乎窒息到后来身体积极接受跑步,直至最后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为习惯。慢慢的,他拥有了合用而结实的跑步鞋,便于奔跑的运动服,和一块秒表,慢慢成为了一名跑步者。参加的各种比赛也从五公里的越野赛到十五公里的赛跑,直到最后全程马拉松。


尽管我称之为随笔,但不可否认的是书中确实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长跑,包括每一次全马前五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前三个月的“积累距离”到后两个月的“锻炼素质”,直到赛场上表现出之前准备的所有,再进入下一次扎扎实实的准备。长跑途中,阳光蒸发汗水,徒留下白色的盐结在皮肤,路程超过三十五公里时双腿逐渐开始不受控制,耐力慢慢耗尽,种种描写在作者笔下变得富有画面感,使人轻易能够体会。我总更偏爱能让我身临其境的文字。


像书中提到的,门外汉的我也时常问身边长跑的朋友,跑步时你都在想些什么?


直至阅读完此书才觉得,怕是当时我的问题在朋友眼里也有些可笑,实打实是个门外汉。在村上先生的叙述里,跑步的过程像极了他写作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跑着,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或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寒冷的时候思考一下寒冷,炎热的时候思考一下炎热,或想起悲伤或想起快乐,偶尔也会无由来地浮想往事。想到了便想到了,想不到也并不强求。


但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沉淀。


二十岁到三十岁,村上春树经营着一家小店,人际交往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迎来送往里,总有贬损和夸赞,“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回头客,这店就能够维持下去。哪怕有九个人觉得不中意,也没太大关系。” 为了让那“一个人”确确实实百分之百地中意,经营者需拥有自己的姿态和哲学,并作为自己的旗帜高高举起,坚忍不拔地抵住狂风暴雨坚持下去。


这样的经验同样也沿用至之后的写作中,唯有做自己,坚定地做自己,坚持着做自己,才是在这世间最轻松的生存之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在不该得的年龄却能窥得一二,不也能算是一件幸事了。


若是人人都怀着这样的想法,第一排的观影人是否也能少站起来几个,第二排的观影人也不必被逼着站起,所谓内卷,也能少卷几分。


孩子们总着急着长大,一年级的暑假该学二年级的课,大一的假期该去各种的实习。大家都渐渐习惯在该玩的年纪成长,你追我赶地生怕在成为大人的路上落了后。


但不知道急着长大的你们是否曾想起,我们还有长长的后半生要做大人,却只有短短的几年时光能当孩子。


但终究,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