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发了一篇关于选专业的文章,收到了很多很多私信,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性格上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无法一一回复,也诚恳的希望关心我的朋友们谅解。
今天,我特别想聊聊考证这个话题。当然,我所说的考证,更倾向于一种自我能力上的提高与情绪上的调解,比较适用于我这种资质平凡的芸芸众生,我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我老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在文友圈里几乎也不与别人交流,所以,这篇文章有多大的借鉴意义,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欢迎文友们在评论区交流。
你们的每一条评论,我都有很认真的阅读。
一、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无论现在的你是正在念书还是正在工作,无论是面临就业还是评职称,好像都无法避开考证这个话题。
我个人非常反感网上的两极化评论,我的建议是,与其说证书重要,不如说先搞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重要。
如果你目前心仪的岗位需要某证书、你急需评的职称需要某证书、你跳槽的单位需要某证书,那么,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不妨尝试拿下它,当它完成了作为一块敲门砖的任务,这个就是最大的用处。
这里有必要提一嘴,切忌跟风考证。
举个个人的例子,我在刚来这家单位的时候,人资的领导特别一款证书---经济师,虽然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她执着于这款只在国企发挥巨大热力的证书到底有什么心理情结,几乎进来的所有小员工都被洗脑积极的去考取这个证书,当然不乏画饼,比如,以后可以升职加薪。
没有人会拒绝这种诱惑,尤其是当人资的领导说有可能加薪的时候,大家一股脑的忽略掉了员工手册里关于这一条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以及她说的“可能”二字。
谁都没有想到,中国的证书职业资格证考试大多集中在11月那么几天,我当时和其他同事一样,同时报考了自己想考的证书及经济师,果不其然,时间定在同一天,大有“我和你妈掉进河里,你选谁”那种困境。
我细致的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处境,当时,想继续走本专业的道路已经成型,只要我拿下当天的专业考试,中级职称就会向我频频招手,于是乎,我顶着人资老大的白眼,做了唯一一个弃考经济师的人。
半年后,我拿到了这款证书,一年后,我如愿的评上了中级。
而我那些被诱惑考经济师的同事,没有等到理想中的加薪,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升职加分的梦,直到六年后的今天,已经荒废本专业的他们依旧没有从那场美梦中醒来。
人,无论何时,都要学会看清自己,拒绝诱惑,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请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无论是工作还是考证,输入永远比输出重要
人生在世,还是要有点理想主义,否则多没意思。三十之后,逐渐发现,人可以功利,但是不要完全功利主义,有精力的时候可以抛却虚荣,学点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学点你觉得有用的东西,枯燥乏味的生活,往往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会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光彩,给足我们昂头挺胸的底气。
毕业之后,我和同事一样,考了很多证书,有些是自愿的,比如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有些是职业需求,比如人力资源师,评中级职称,还有一堆被老板逼着去学的乱七八糟的证书,有同事鼓吹考证无用论,那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更多的放大了证书的升职加薪作用,忽略了它本身应有的价值。
举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我很少关注朋友圈,最近我发现我的本科同学有这么一两个去考了教师资格证、学前教育这类的证书,当一个五大三粗的职业经理人天天下班后在家里啃儿童心理学,这本身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视觉震撼,私聊后才明白,职业需求谈不上,爱好谈不上,就一个目的,哄娃。
他们从这些证书、这些课程里学到了不为人所知的育儿技巧,当知识的输入得到满足,当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进展,证书的取得就成了锦上添花,他们非常满足。
受此启发,我也去免费平台踏踏实实的学了几堂学前教育,以前我不免对低龄儿童的教育充满鄙夷,学了前十堂课后,我为我的无知感到羞愧。
三.保持学习的姿态
如果你还在读书,请放弃有些无聊的人鼓吹的知识无用论,我当了那么多年人资,招了无数批应届生,面试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就是成绩,入职之后,我们更关注的因素之一,还是学习能力。
如果你已经进入社会,我建议你依旧保持着学习的姿态,这不一定是局限于考证,任何正面的输入都有利于你的职业乃至人生的发展。我在上海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报考了人力资源证书。当时给我授课的是一位复旦毕业在国企打拼多年的老人力资源。当年的上课内容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却始终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
“我每年都会考几个自己喜欢或者觉得有用的证书,学习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肌肉记忆,保持学习能力,能够时刻保持接触前沿领域,不想被社会抛弃,那最好跑在社会的前端。”
我始终记得7年前那个燥热的午后,在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面前,他告诫我们的样子,时过境迁,白驹过隙,它依然鞭策我不断前进,我想,以我这种情商智商,我这种无法和人相处甚至交流的性格居然也在这个社会的夹缝里开了花结了果,没有活的更坏,反而活的更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印证。
PS:小川糸的书太可爱了,先贴出来,最近在读紫式部的日记有点上头,等看完了再贴出来,这是我可爱的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