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一瞬间的事。那个瞬间,只有你自己知道。——《以家人之名》
绪
我曾经答应自己:大学四年,一共八个学期,我得每半年做一次小结,借此认清来路、审视内心,以便探照将来去向。工程进行到现在,眼下你正读的文字,已是我的第四篇小结了。
刚开始写第一篇小结时,我只是把它作为日记的加长版来对待,但奇怪的是,我越发察觉,每当自己遇大事、做大决定,我的半年小结们就会浮现,时而给我力量,时而劝我提防,影响着我的去向;同时,随着小结的次数渐多,读者也多了,甚至有些素不相识的弟弟妹妹们。总之,我不得不一次比一次更加认真地对待小结里的每一个字了。
这次,也就是第四篇小结的主题是「长大以后」,涵盖的时间段是2020-3-1至2020-10-4,主要记录我的大二下学期、2020年的夏天、大三上入学30天的经历和感想。这段时间我虽经历平淡,但思考颇多。反复斟酌、取舍之间,我决心在本文中略去庞杂的思绪,尽力呈现最纯粹的收获。另外,我通过和过去的自己,也就是当时当境的自己对话,以确立文章的对象感。所以,你将看到的是,我一层一层地解读自己的内心,总结所思所悟,真诚且怀着同情。
在开启阅读之前,我得先做一个很有必要的说明:我喜欢把文章写在公共平台上,文章属于我自己,也属于每一个读者,但归根到底是献给自己的,故而文章的个人色彩很浓重,不见得字字都是对的,也不见得处处都是对大家皆有裨益的参考经验,还望理性、批判地看待,期待和大家交流不同的想法。
壹·大二下学期的记忆
实话说,大二下学期线上开学的消息并没有扰乱我的心神,寒假期间街巷中国、大小创等科研和实践项目的成功,让我有了对自己学习能力、领导力的蜜汁自信。我的成绩并不拔尖,除了因为脑子比较笨,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我多血质的性格有关——在学校时我的小雷达会接收到各色课外活动信息,(曾经)精力旺盛的我会忍不住四处戳戳探探,没有明确目的、实质内容的尝试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幸而在家学习的这段日子帮我隔绝了影响,让我获得了整个学期“沉浸式”学习的体验。
这学期下来,如果说有什么学习窍门,我会说两个:重复和规划。我用把琐事外包给家人节省下来的时间,极尽满足自己“慢慢磨”的个性,第一遍不懂就再学一遍,第一遍很爽也再学一遍。对待每个课题、作业,我也已习惯性“小题大做”。不得不说这很“低效率”,但每次享受到收获新知的Aha moment和心流体验,我就无法自拔(很上头)。真的,量变引起质变。
学习规划也是我这学期的尝试,与其说我在规划学业、规划日程,不如说我在用做规划的方式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不得不说,这种掌控感帮助“成功寓言”的自我实现。
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特别特别幸运,有韵新作伴——我的最佳拍档。能遇到一位绝对的互补型学习伙伴实在太难得,他的“极致于精微”弥补我的粗枝大叶,我的跳跃性思维为作品增添了一点发挥的空间。每逢合作,和韵新在一起,就约等于安心、放心。当然,还有很多像韵新一样的学习伙伴,他们让我相信,学习不全是一个人的苦行,还可以是和同伴的远征。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月亮与六便士》
更进一步来说,在大二下学期这段时间里,我获得了什么呢?最近仔细重读了一遍日记本,有两个答案逐渐清晰——家庭和自我。
十九年来我第一次潜入原本自以为无比熟悉的原生家庭,在相聚相离、欢笑喧嚣中体会亲情的意义;第一次全景式观察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思考它是如何塑造我的个性。我渐渐明白了,家人,是无论拌多少嘴,还是要在一起的人,是包容那些锐利。吵到昏天黑地的,甚至有老死不相往来之态势的,过后吃到好的还是会嘟囔着要给对方留一份,还是愿意给对方的剪脚指甲。我渐渐明白了,作为孩子,我的模样多多少少都带着家人的投影,我的个性天然和这方山水相呼应。我渐渐意识到,那些自己身上那些没办法改变的,其实也没有必要刻意改变。长大第一步,得学会悦纳自己。
最最重要的,我终于从拼凑出从六岁起开始寻找的谜底,但是真相往往带着刺。最后我决定用“课题分离”的办法来面对那些坍塌的认知、记忆。我学会分清——那些爱与温暖是属于我的,而那些纠怨,就让它尘封在上一辈的记忆里吧。我总算,对自己的童年有了交代。
至于“自我”,就是指我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远离同辈竞争压力,远离泛滥着焦虑的讯息,我的生活有自己的节奏:清早起床10分钟的周六野早操,每天9:30-10:00的读书时间;下午与妈妈、伯伯环绕小镇漫步谈心,或是和海涛在村部打球,和爸爸、姑姑PK“室内羽毛球”;晚上和爷爷奶奶坐在屋檐下静静听虫鸣、看星星、或是听雨声、听竹林私语。
回想起来,这段时间我可能活得和家乡一样闭塞,但却是内心最安定、最满足的日子。我没有远程实习、考证、参加比赛,但书桌见证了我那些“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日子;没有电影、逛吃等娱乐活动,但我可以在憋不出论文时便踏着晚霞登山望远,“逃跑”到「得到」的课程里反复品味,可以在中学操场上和如意姐姐圈圈踱步,讨论“存在主义”、人生追求和意义;在家乡,有时想要满足基本生活以上的需求有点困难,辗转几人才能买来一包某空间,拔完智齿后消炎输液,要起个大早、走挺远才有卫生室,但奶奶会自己揉面做大包子,爷爷能上山采来新鲜蘑菇、上树摘枇杷,妈妈能用采来的蒿叶做粑粑;没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但却在神奇地在Scott的线上课堂上认识了羿辰——一个看到名字就能让我想起星空的新朋友,慢慢发现我们之间有那么多的相似,乐滋滋地分享各自的故事。
总之,我的生活简简单单,却有滋有味,每一天都是值得纪念的好日子。就算再过个十年八年,我也相信它会是我生命里幸福指数最高的日子。
记得在面试「得到」的时候,我这样说:“我想在这里充足地学习、充分地思考,然后充满自信地告诉大家,告诉我的同龄人:要对未来抱有恰到好处的期待,要敢于活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
去工作,去受苦,去把双脚踩在地面上。——《永恒少年》
贰·2020年的夏天
我,一直自我标榜“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金融专业生”。明知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职业赛道,假期用于实习是必要且必须,但手机滑过各式金融类招聘信息后仍无动于衷,却见启娜老师发布的「得到」内容管培生招聘信息后的5秒后开始疯狂写简历。然而北京疫情突然卷土重来,学校封闭,重返北京实习无疑很有风险。在十个亲人九个反对,还有一个劝退的情况下,作为一向听大人话的乖乖女,我竟然违背了他们的意志(说服了他们),一个人来到北京。
其实真的有不少人问过我为什么来「得到」,我回应可以是:一是因为预感这份工作我喜欢且擅长,二是因为我还小,试错成本低。私下我也会说:喜欢罗振宇老师很久了,就来「得到」追星啦(实话实说)。其实我还有这个想法:竟然有公司愿意花钱请我这个大二的同学,去看书、去学习提升自己?不去才傻吧!
「得到」带给我了什么呢?是努力跑满1.5倍工作量后磨练出的抗压能力,还是刷过80+本书后的谈资?是结识了厉害的同事们,还是我在公众号、微博、得到站内留下的痕迹?更进一层,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自己相处、和同事相处的能力?想想,好像都有,但又并非最好的答案。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错了,正确的问法是:经历「得到」,我留下了什么?
请原谅我在这部分尽兴发挥,我想用一段篇幅用心记下在「得到」给过我温暖的那些人。
耘耘是大我挺多的台湾小姐姐,但却因为她的娃娃脸和娇小身材,我时常有种耘耘是我妹妹的错觉。我刚搬到新住处的那阵子,耘耘的拜访成为鼓励我继续开心生活的一束心间暖阳。她让我懂得了身为朋友的那份主动的真诚的关怀,是无论路途多远,一小时、或两小时,无论下多大雨、刮多大风,我都愿意来看你;是哪怕相聚的内容很简单,逛超市、做饭、看《重启》,也会很兴奋地回应:“我真的很喜欢!”。耘耘的出现,让我数次反思自己以往对待、经营友情的方式是何等拙劣。她用行动教会了我,心甘情愿地主动付出是友情加深的前提,以后我会努力珍惜。
婉霜是一位从发色到走路的姿势都散发着自由的女孩,我一想到最冒险的梦想,脑海中就全是她的冰岛环岛自驾游Vlog。婉霜教会了我“热情”有多重要——面对认知起点已是常人认知终点的罗老师,只有婉霜敢站出来,为自己原来被毙的书目辩护。“在报选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应该有一团火,能对用户拍着胸脯推荐这本书。刚刚你辩护的时候,我从你眼睛里看到了这团火,你写去吧”。
婉霜还让我意识到了,如何应对来自旁人的压力。离职之际,我有跟公司的每一个人好好告别,婉霜是回复我最多的那一位,其中一段话:
当看到“危机感”,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诧,第二反应是非常抱歉。惊诧的原因是,如果在学校,我永远是“被”有危机感的那一个。现在我怎么却成为施加危机感的那位了。我切身体会过,来自旁人的压力,有多能让人喘不过气。我深深懂得那种无力,所以我为自己无意之间的表现,对别人造成困扰感到非常抱歉。在这样的反馈之后,我开始反思“Peer Pressure”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以及我应该如何对待。思考的答案是,不刻意,不逃避,把“常有竞心”化作对自己的“鲶鱼效应”。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玉琳学姐是我在「得到」的意外收获,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三观还是爱好,我们都像是平行时空里完美相应的两个人。找不完的相似之处和聊不完的话题,以及我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意识到“见人”有多么重要,而在“见人”中“见己”有多么难得!难得世界上真有这样投缘的人,难得她愿意和我分享她的经历、思考,为我指点迷津,告诉我“别怕,只要这条路我走得通,你就一定可以”。我真的很荣幸,能在「得到」与你的人生轨迹交叠,日后也要经常参与、不再远离。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我都很想一一记下,但实在时间有限,我已将你们放在心里好好珍藏💗。
除了工作本身,实习的这段日子,也是我踏出家人的保护圈,学习独立生存的初次尝试。在这期间我的生存技能确实提高了不少,从“炒糊大王”晋升为“可盐可甜”,从只会做选择和“下命令”,到一人也能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学习安排自己的吃穿用度,生活日程;自己搬家;坐在蛋壳小哥的电瓶车后座在京城找房子。这些经历,对我来说不只是生活体验而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经历了父辈的经历,让我真正懂得生活不易,懂得父母祖辈支撑生活的艰辛。于是,我和爸爸聊天也有了更多话题,不再只是一句“吃饭了吗?”和“保重身体!”,可以请教一下爸爸如何煎好一个荷包蛋,也可以问问爷爷如何在茶壶煮鸡蛋能不碎。(烧菜初学者总跟鸡蛋过不去定律)
我还交到了一个特别的“朋友”——公司做清洁的阿姨。我和阿姨认识起于在卫生间的擦肩而过,我看到阿姨的手指被割破,但只用纸巾包裹一层。想到最近刚买创可贴,于是跟阿姨说去给她拿一个。结果是创可贴没有找到,但却让阿姨记住了我。日后的每天早晨,阿姨都会到我的工位旁和我打招呼“美女,早上好啊”(阿姨应该是直到我离职,才知道我的全名,我对阿姨也是),会在我烫伤手的时候关切地叫我快去涂牙膏。而我,遇到她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在外地打工的亲人,日常问候、分享零食。听起来好像挺普通的一件事,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我还想感谢我的姐姐。其实,刚来北京的那段日子,我经历着心理和身体的抗拒和抵触。我不习惯半夜到家的生活节奏,不喜欢地铁站行人总是一副步履匆匆、眉头紧皱的神情,很反感钢筋水泥堆砌出的那些没有情感、只有灯闪的高楼,因为它们挡住了我的星星。我不想过多描述那种体验,但我隐约意识到,这或许是新一代“农民工”(只是形容从乡村生活转入城市工作的这部分人群)都会经历的感受。是姐姐提前帮我看房,带我熟悉环境,时常打来电话关心。在即将回校的那段时间,姐姐搬到了我的小区附近。又一次去蹭饭,美餐一顿后我坐在沙发上,我们聊家里、聊童年、聊未来,聊着聊着我就突然想一直和姐姐住附近,不想回学校。因为我们在一起,就像回家一样,仿佛回到小时候;因为有她在,我才感到只有亲人才能给的安全感和那份踏实。
所以,「得到」留给了我什么呢?我想留给下一份实习结束后的我继续回答。
叁·大三上入学30天
先说句老实话,这一个月给我的感受——好累好累(常常在回复“好嘞好嘞”时被我的输入法暴露心思)。从上学期期末考试与实习并轨,到实习结束无缝衔接到开学至今这段时间,我的能量池已经消耗殆尽。数周以来两三点入眠,除了为了完成任务,还有时是因为升学焦虑(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大一处理迷茫,大二处理焦虑,大三就能目标坚定、步履不停地冲呢,没想到大三还有可能是迷茫和焦虑的叠加状态)。
到了大三,好像所有人都对拥有这个新身份的人有了不同的标准和期待:作为一名成熟的大三学生,我起码得是校园生活百事通,在面对学弟学妹的询问经验时能说出个一二三点来——都大三了还不知道吗?作为一名成熟的大三学生,我应该已经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经验,即便感到课业很难也没有了询问师兄师姐的底气——都大三了还需要问吗?作为一名成熟的大三学生,我应该有了做过“投行民工”或者“券商小黑工”的实战经历,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适当的规划——难道还有时间思考“薪酬与热爱”的两难吗?诸此种种思虑,煎熬着我的耐心和干劲。
但,年级和年纪的增长也带给了我比大一大二更健全、更理性的心智。保持冷静、保持耐心,那些无穷尽的问题,想过以后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我在和学妹交流时,会联想起当初懵懂的自己,会反思自己如果再走一遍,怎样才是最优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懂得了那时杨峻学长(像哥哥一样陪伴我成长的前辈)回答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教我这么多事情?”“因为帮你也让我看明白了当初的自己”。
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之前多次听同事告诫“珍惜大学生活”,学校之于社会究竟有哪些不同。略略一想,我仿佛有了答案——返校当晚,刚下车,门卫叔叔提着我的行李就道:“等你好久啦”;每当我遇到麻烦,我会想到还有温柔可爱的122全寝;和云澍谈心的下午;看到佳兴师兄深夜发来的回复短信,反复热泪盈眶;做宝洁招新项目熬夜的那几天,和开朗、张蕾一起看两点半紫藤园的星星,和开朗深夜环校漫步,单车后座上的张蕾;因为宇博师兄的话,自己职业观逐渐松动;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倾听我的烦恼,帮我清扫思维障碍的川师学长......哪怕这是座卷起来的象牙塔,总有人成为我的烛火和明灯。
双节八天,我回家好好充电,争取返校时,我将拥有满格血槽,好好应对这一年的持久战。
旁的思考
在所有人都为当下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反而慢下来,每一天都为未来多做一些智力投资。——《观察家》
我曾经以为,认识自己就是需要不断反复审问内心。最好还能列出一张清单来,一项一项回答那些问题,企图从答案中剖析自己。
但发现,其实认知自己还有一条也许更客观的路径——在做一项任务、和一个人交流中发现自己,明白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我收到过不少的反馈,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一些品质是曾经不知,但十分珍贵的。它们是真诚和热情。听起来好像挺虚、挺鸡汤的,但我也是在遇见过虚伪,感受过冷漠之后,才体会到能有这两个品质多么幸运。我由衷地希望,往后历经千般,也不丢掉它们。
另外,每次小结我都会给自己留下两个关键词去修炼,大一下学期是毅力和执行力、大二上学期是逻辑思考能力和爆发力、大二下学期是方向感和纪律性。大三上学期,我决定是细致和严谨。
做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时间的朋友
我的半年小结到此已经结束,下方是在最近这几天特殊日子,献给特别之人的纪念。(意思就是大家读到这里其实可以叉出去了,感谢阅读哦~)
末
伯伯,我觉得你应该会读到这里的。这是我想对你说的话:
还记得初次见你时,我有多心不甘情不愿地叫你,我的生活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怪严肃的蜀黍。后来,据说连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渐渐接受了你。也许是因为大雨里你背着我淌过水;也许是因为寒冬里你骑着摩托去接我;也许是我看到,因为有你在,妈妈会变得像小姑娘,外公会开心地有你作伴钓鱼。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爸爸没有的品质,那种大度、果决以及责任心......总之,这些年来,你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呀!你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家长和丈夫!
那天我接过电话,妈妈说嗲嗲出院了。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出院代表病好了,但这次我才意识到,出院也可以表示没必要了。我赶到老屋里时,床边的氧气罐好像吸走了嗲嗲身上的颜色,我只能听到他忽长忽短的气息。在数度视线模糊之际,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屋外正在装修,可屋里的嗲嗲也许住不上新房了;我想到那时在餐馆还微笑着要给我付面钱的嗲嗲,怎么就躺在床上只有一边手脚能动弹了;我想到两天之后就是你的生日啊,你会是什么心情度过呢?
我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逝去和你的生日都到来得很快。我很抱歉没有准时赶到上午的仪式,我很抱歉没有在当天把做好的蛋糕给你。我不知道做什么,只能看着你膝盖处的裤子颜色逐渐加深,只能看着几天没合眼的你坐在椅子上小睡。只能看着你,默默承受和处理。
我知道你是特别孝顺的人,外公外婆、甚至我的爷爷奶奶都被你温柔以待。我很高兴,妈妈的余生能与你相伴,只是你可能需要忍受一下老妈时不时的唠叨和聒噪(妈妈看不到这句,妈妈看不到这句)。人心是相互的,纵使曾经素昧平生,以后我也会像你对待长辈那样,用心对待你。所以你看,世界上还是多了一个人爱你吧~
我从没叫过你爸爸,因为我觉得伯伯就是伯伯,是不叫爸爸也是爸爸的存在。我知道,你不能再见到、再照顾你的爸爸和妈妈了,你很难过。但我有两倍的爸爸妈妈,所以我把妈妈分给你一半好了,我们一起照顾(使唤)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