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这一词语来自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伙失恋后录制的视频短片,视频中小伙以广西方言说了一段话:“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蓝瘦香菇”以傲视群雄的姿态霸占在微博热搜榜首,并刷爆朋友圈,一系列表情包随之上线,这一热词的创造人也体验了一把当网红的感受。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主导力量的今天,几乎人人都泡在网络社交圈中,但如果任由网络狂欢侵蚀我们的审美和品味,我们终将沦为网络弱智荒原的原住民。
网络热词并非都是糟粕,但“蓝瘦香菇”的出现,就显得莫名其妙,既无语言智慧,又无丰富内涵。在网上宣泄一下自己的忧伤情绪未尝不可,但是这段很平常的视频,这个不合用词规范的词汇居然呈刷屏之势,被众家公众号视为十万加利器,而且不少报纸在随后报道中刻意地使用,这不是用词选择自由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得了“社交流行语焦虑症”。
今日国人已经陷入精神空虚的状态,有不少人,把个人在朋友圈的存在感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最怕最近没有流行热词,最怕热词出现时自己缺位,于是成了“蓝瘦香菇”之类滥词的忠诚拥泵。其实这些患有“社交流行语焦虑症”的人,不仅是自嘲,还是他嘲,都只是一场自嗨而已。
这些年突然爆红的网络热词太多了,还记得成龙的“duang”?还记得“宝宝心里苦”?近些年不用网络流行语,似乎被逐出了主流圈。精神生活该如何自处,国人正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