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沁园春·长沙》教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教学时主要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本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领略毛泽东豪放乐观的词风,体会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感受其心系祖国改造旧世界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2领略毛泽东豪放乐观的词风,体会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感受其心系祖国的豪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学生对毛泽东大都不陌生,对其作品风格和人生历程在初中时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深入具体的理解和鉴赏本词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学情,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加强互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要着重突出的落脚点。除此之外,学习诗词诵读不可缺少,教师要适当引领点拨。分析由景及情的写作特点,以及类似作品的比较等,都是教学的着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导入背景介绍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曾拿过枪,但却靠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的诗词、书法也为人称颂。(用多媒体展示书法图片)那么他是谁呢?对了,就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沁园春·长沙》。
(二)背景介绍
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解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以及本课涉及到的相关背景,大家知道多少?谁来发言?
有同学就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发言,教师做了肯定的评价并及时补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三)诵读揣摩
教师做诵读提示。
节拍:
四字句,二二式;
五字句,一四式;
八字句,三二三式;
重音:
领起性重读:看、怅、问;
强调性重度:红、尽、碧。
师范读一遍,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请同学们读一遍,
(四)分析课文内容
1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应当有画的意境,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如果用来形容毛泽东的诗词也是非常恰当的。本词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那么请问同学们,本词可以用几幅图来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理由:
“立”引三句,点明时、地、境;“看”领七句,状写一幅秋景图,“忆”引两句开始回忆,“记”领三句巧作答。
(五) 咬文嚼字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
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染”拟人手法。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问:“独立”改为“站立”行吗?“击”能否改为“飞“字?”“翔”能否改为“游“字”?
学生探讨后明确:
不能。
“独立”说明只有一个人,改为“站立”显示不出作者遭当局通缉而气定神闲、坦荡从容的气质。
“击”突出了雄鹰展翅奋飞,矫健勇猛的雄姿。“飞”太一般了。
“翔”突出了鱼儿轻松自如的神态。也说明水清澈见底,蓝天倒映在水中,看上去就好像在天空中游动一样。。
(六) 分析下瘸重点内容
词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暗指能在革命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人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同学少年”,作者以此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这最后三句可以说是气魄宏大。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呢?
多媒体播放《恰同学少年》有关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思索每个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七)拓展阅读比较:
自古逢秋多寂寥,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多是伤感萧瑟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八) 课堂小结,让学生再次诵读本词,感受伟人的情怀。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背景介绍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曾拿过枪,但却靠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的诗词、书法也为人称颂。(用多媒体展示书法图片)那么他是谁呢?对了,就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沁园春·长沙》。
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书法图片,感受其伟人风范。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毛泽东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并专注地倾听教师的介绍,进入课堂情境。
多媒体展示书法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伟人风范。
诵读揣摩
教师做诵读提示。
节拍:
四字句,二二式;
五字句,一四式;
八字句,三二三式;
重音:
领起性重读:看、怅、问;
强调性重度:红、尽、碧。
师范读一遍,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请同学们读一遍,
学生接受教师的诵读指导,反复诵读,并认真听多媒体的名家范读,感受和理解本词。
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加以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并听多媒体展示的名家范读以加深印象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应当有画的意境,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如果用来形容毛泽东的诗词也是非常恰当的。本词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那么请问同学们,本词可以用几幅图来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呈现的图景,并欣赏教师用多媒体展现的图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暗指能在革命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人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同学少年”,作者以此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这最后三句可以说是气魄宏大。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呢?
多媒体播放《恰同学少年》有关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思索每个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思索自己身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视听感受,深化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教师运用文学性的语言介绍毛泽东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参与补充。意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具体深入地分析文本创造条件。
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加以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鲜明的对比,分析比较,咬文嚼字,加深了学生对本词文学风格的印象。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紧密联系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实现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传递正能量,进而引发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强化学生的印象,打通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实现课内外的结合,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设置开放性的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有话可说。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