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瑜伽课都像冒险,不知道这75分钟会经历什么。场所环境不同,教练的风格不同,也会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内容,课堂里的自己状态也在变,身体在探险,头脑也在接受挑战。而我更喜欢选择熟悉心仪已久的教练,有默契,可以碰撞出小火花,教的和被教的都爽了。不熟悉的场馆和教练可能就是一场灾难。原谅我的挑剔,都是教训太多了。
流瑜伽的课堂,习惯了用替代体式偷懒,偶尔的一次课感觉自己状态还好,就跟着教练的引导,由热身到串联体式,包括四柱,不纠结于体式的细节,专注在当下,专注在呼吸上,放松的同时更好的深入体式,一气呵成,竟然是如此的美妙的感觉。为什么喜欢流?感觉像爬山,上山,有期待,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总有不一样的风景在等着。巅峰到来,有点紧张,有点兴奋,想留,留不住,想无限扩大,又无能为力。下山,没有挑战的压力,更安心的看风景,享受的是挑战之后的放空,随意。是不是像爱人之间的亲密?
有刚开始练习瑜伽的朋友问我做体式的时候怎么调整呼吸,是侧重体式还是更多注意呼吸。其实,我很少刻意控制呼吸,顺畅就好。听了老师的呼吸课,吸气上提,呼气下沉,一呼一吸之间,体式的进入,深入,保持,推出,是自如的,是轻盈的。会员课上,按照这样的方式幻椅式也可以轻松驾驭,努力的方向正确了,身体与头脑都是轻盈的,放松的,没有紧张和狰狞,能量才能流动起来,当下的自己是平静又充满活力。这样的状态在艾扬格的课堂上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流的呼吸带进来,说服自己不刻意做到完美,或者多一份旁观者的淡然,面部表情才能放松,头脑才能安静,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探索当下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所谓的标准。课堂是探险的乐园,是与习惯对抗的战场,增强控制力的同时不惧怕失控,允许自己张弛有度,可上可下,随顺身体和头脑,弱化对抗,逐步融合。规律的习练,自我习练,温柔的对待自己的身体,收获的是优雅的体态,安定的头脑,智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