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

1.地址解析协议ARP

ARP协议解决的是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者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关系问题。

2.IP数据报

IP数据报格式

版本:指IP协议的版本,4或者6(IPv4,IPv6)

首部长度:指明首部长度为多少个32位,最大值为15,即首部长度最大值为60字节。当首部长度不是32位的整数倍时会用最后的填充字段补齐

区分服务:一般不使用

总长度:指明首部和数据部分长度之和,单位为字节

标识:唯一标识一个IP数据报,在分片的情况下会被复制到分片数据报中,分片数据报组装的时候依据该标识来组装

标志:分片相关的标志位

片偏移:指明分片数据报在原数据报中的位置,以8字节为单位,意味着分片数据报数据部分的长度为8的整数倍

生存时间:指明IP数据报最多经过多少个路由器

协议:指明传输层使用的协议

首部校验和: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校验不通过则丢弃

源地址:32位IP地址

目的地址:32位IP地址

3.路由选择协议

自治系统:在互联网中,一个自治系统是有权自主决定在本系统中应采用何种路由选择协议的小型单位。在一个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必须相互连接,运行相同的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同时分配同一个自治系统编号。自治系统之间的连接使用外部路由选择协议。

3.1内部路由选择协议

RIP路由信息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选择的是最短路由(经过的路由器数量最少),哪怕还存在高速(低时延)但是经过的路由器数量较多的路由。协议采用的是距离向量算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通过路由器之间频繁的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最终每个路由器都能建立完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然后路由器会根据链路状态数据库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如Dijkstra算法)。

3.2外部路由选择协议

BGP边界网关协议:采用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