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皇帝的自我修养。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约1362年间的历史。
司马光,于1019年出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于1086年逝世,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据说清代钱大昕曾撰写了一副对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读者可以有多种理解,我对后半句话的理解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时读经书来平心定性,意志消沉屡受挫折时读史书来激发血性。
我很喜欢读小说,但我认为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因为小说的情节起伏需要靠作者一人之力去构思安排,即便天纵之才,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又哪里有由千人千面的历史来得惊心动魄呢?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会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历史本身有时比欧·亨利的小说更具戏剧性。
据说马克·吐温曾评价道,“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是却会有惊人的相似。”只要人性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虽然我们无法精确估计个体行为,但却可以对群体进行大致判断。这一点有些类似量子力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赵国的四十万大军给赵括带领,就被悉数坑埋。而军队给廉颇、李牧带领,就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击退秦军。难道是赵军突然变勇武,秦军突然变软弱了吗?并不是,只是将领不同的原因罢了。
范雎在魏国时被鞭笞得半死,扔进厕所,要通过诈死的手段来求生,到了秦国却官拜丞相。难道是范雎突然变贤明了吗?并不是,分别只是君主能否慧眼识人并用人罢了。
纵观国家的兴衰,战必胜攻必取的将军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是有一个知人且能用人、宽厚但不昏庸的君主却几乎是决定性的条件。
两国交战,反间计几乎是屡试不爽的计谋。“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极其珍贵的品质了。后人读史书,是已经由史官把每个人的忠奸善恶以上帝视角描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仿佛个个都能辨明是非,可是若自己身在局中,哪个能保证不受自己的亲信影响?哪个能保证不被枕边人说服呢?况且当年通信不发达,被冤枉者可能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君王一时冲动,便是一道杀无赦的催命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算是司马光为君子编写的官方教材,可以叫做《做皇帝从入门到精通》。今天这个岗位招的人很少,但它所需要的上岗技能却很实用。
一个国家能否强盛,一个企业能否壮大,撇开时代等客观因素,其领导人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一个团队能达到的高度由其领导者的高度决定。
即使小到个人发展,难道与治理国家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们心中有励精图治的一面,也有贪图享乐的一面,不就像诤臣和奸佞的区别吗?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和接人待物的方式,不就像选择国家内政和外交的策略吗?我们保养自己的身体充实自己的才干,不就像国家训练军队与教育民智一样吗?
所以说,每个人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君主。有些人孜孜不倦希望成为一代明君,有些人别无所求只求半晌贪欢,这种差别才是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就像国与国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当下的强大、富有,而在于这个国家内生的动力一样。
部分目录
1.第一卷
2.第二卷
3.第二百九十三卷
4.第二百九十四卷
19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