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世界满是圈子,现实本就如此。每个人都身处自己思维的“围城”,彼此张望。有些人怀揣好奇与勇气,四处探寻,将所见所闻内化为生活智慧;而有些人则两耳不闻,甘愿困守一方天地。
这便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不是你在挑选他人,而是常被他人淘汰。他人的去留或许并非关键,重点在于,你是否渴望进步,是否想要改变现状。长期拘于一个固定圈子,久而久之,只会逐渐走下坡路。要知道,一天只有24小时,被一个圈子占据,就无暇融入其他圈子,此消彼长。别人深谙此道,不断做出改变,你却原地踏步,最终自然会被淘汰。
这背后的原因有三:其一,在对方的事务优先级中,有了更重要的事;其二,你们的价值观与兴趣点已不再契合;其三,你对他的帮助越来越少,而他对你的付出也难以获得实质回报,纯粹是“白帮忙”。人性使然,趋利避害,对方自然会与你渐行渐远。
你是愿意一直依赖他人,还是期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一步步走进那些能让自己成长的优质圈子呢?
先把圈子解释一下
对人进行区分,靠的并非身份高低、财富多寡这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指标,关键在于做事方式、思考方法与思维见解,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独特文化。若一定要设立划分标准,思考水平与认知程度才是恰当的衡量尺度 。
假设李总与李大爷面对同一件事时,展现出的认知水平与思考方式相差无几,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便可能归属于同一个圈子。不过,可别把这个圈子和“带你享受荣华富贵”划等号。在大多数人眼中,所谓圈子,就是彼此相熟,倘若一方能力强,就理应拉自己一把,比如分享赚钱门道、帮忙找工作,甚至直接慷慨解囊做慈善。
但静下心来想想,仅仅凭借熟悉这层关系,人家凭什么要为你付出这么多呢?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遵循的是利益交换原则,用自己拥有的,去换取自己渴望的。虽说现实残酷,可这确实是在社会中立足最靠谱的法则。
别埋怨身家过亿的亲戚瞧不上你,不愿对你施以援手;也别抱怨家境优越的高中同学,只和你吃喝玩乐,却从不带你一起赚钱。实际上,关键在于你自身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不能指望别人仅仅因为和你多见了几次面、多相处了几年、多吃了几顿饭,就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只有双方实力与价值相匹配,才会产生利益交集,不然一切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罢了。严格来讲,这些人顶多算熟人,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圈子”成员。
圈子与个人能力必须相互适配。一方面,人不能故步自封、拒绝进步,否则会与优质圈子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也不能强行融入与自身能力严重不符的圈子,让自己备受煎熬。当然,要是待在现有圈子里过于舒适,同样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归根结底,一个人能够进入何种层次的圈子,是由其综合素质所决定的。
最重要的
想要提升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能力,一般而言,存在两条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借由亲身经历来获得感悟。当你做成的事情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愈发丰富,能力的提升便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就如同水到渠成一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在大城市里历经风雨、摸爬滚打的人,相比那些一直待在小城镇,几乎足不出户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感悟 。
第二种途径除了通过丰富经历来提升做事方法和思考能力外,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悟性极高,选择认知先行的道路。平日里坚持每日深度思考,并积极将思考所得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在事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贵人的交往互动,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自我提升。
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摒弃偏见。一旦心存偏见,就仿佛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将成功拒之门外。在学习的道路上,切不可过于拘泥于细节。想象一下,水之所以能够奔腾至远方,正是因为它有容纳不同山川之水的胸怀,若过分在意细枝末节,便难以长流。我们要学习大海海纳百川的精神,广泛吸纳知识,但同时也要像人对事物进行过滤筛选一样,学会有选择地吸收。否则,不加甄别地全盘接收,就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如同水源被污染一般。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复钻研、持续纠正偏差,因为无论是过度还是不足都不利于学习效果。要知道,人这一生所接触的圈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你不断学习进步,自身所处的圈子也会随之更迭。不同圈子的思维方式往往大相径庭,比如,有的人凡事贪图便宜,而有的人坚信一分钱一分货,这便是不同思维导致的差异。倘若不学习,你将永远无法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深意。
多去了解帝王将相处理事情的手段,洞察达官显贵的心思谋略,关注贩夫走卒的日常关切。通过不断学习,广泛吸收知识,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和共情,如此,你的综合能力便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