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接上一篇的话题
“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十几个字早已把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理通通概括了。
三方面帮你轻松释放自我,远离疲劳,赢回健康!
先养心
想要身体健康,首先要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大悲、大喜都会影响健康,所以及时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适时的疏导,学会去驾驭情绪很重要。
还记得范进中举后,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疯吗?就是因为情绪影响到健康。
现代社会压力比较大,缓解压力有很多种方式。
散步降压步子快一点效果更佳(每分钟100—130步)。
古典音乐实验证明,只需听1个小时,焦虑情绪会少一半。
每隔一段时间要与大自然亲近,多去草原、海边以及淳朴的乡下等地方。
如果在室内,烦恼时不妨尝试给植物浇点水。研究表明,置身植物世界10秒钟,就可产生巨大的心理放松。
上班或赴约时,一定要提前10分钟出发,路上一旦堵车,就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再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每天深呼吸5次即可,能提高肺活量,增加脑供氧量,解除疲劳。
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反复进行吸气、呼气,每次3~5分钟。
除了深呼吸外,每天还需做一些轻度体操,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中的扩胸运动,让僵硬的部位获得伸展,恢复正常血流。
即便你无法做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锻炼强度,你也可以每月少开一天车、走楼梯不坐电梯、将电话放在尽可能远的地方、空闲时打个盹儿、伸伸懒腰,甚至哼段小曲儿,都比完全坐着不动的好。
顺应四时,合理饮食
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
饮食方面遵循这样的原则:多吃天然的,少吃人造的!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
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活得长寿且活得健康,不是看有多少钱、吃得有多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正确的观念。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