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 .18 星期 日 天气 阴 小雨
好几天没更文了,今儿个再怎么也得静下来写写,憋不住呢。
大过年的,还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写文,头脑中时不时闪过一些文题,素材,甚至还蹦出个开头,构思,忍不住自笑:“这算咋回事儿?”
如果说最初是因为对文字的喜爱,奔着所谓重拾文字梦,一时兴起,写起简书,三个月了,这兴致似乎没一丝减退,反而更激情了,整个人落入文字梦魇,只是想写,不写不舒服。
一样的风景,一样的琐事,一样的生活在继续……然而,来简书写作后,会有那么多的心动瞬间——
课堂,那些“无厘头”的作答,那些“小偷小摸”的暗自神差;
课间那些活泼泼的影儿,那些俏皮的萌萌哒;
大街,那熟脸儿的问候,那买卖的“唇舌”;
小巷,那新建的砖墙,那屋角的青苔;
……
说不清,道不明!为啥就不一样?
“哎,我那表弟媳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坐下来,听邻居大嫂讲那女人,搁在以前,我不可能花整块时间去听这种半编半现实的故事,顶多简单的听个大概或附和一下,从来都随空气飘走了。这一次不一样,从头至尾,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从大嫂的讲述里得知那女人与病魔的抗争,坚韧求生,好一个励志女性!以至于末了,还问到能不能帮我联系上那女人,大嫂很爽快给了我联系方式。
大嫂哪里想得到,我在感叹故事主人公的同时,也很自私收集到写作素材,这种人品值得我深入交往,带着诚意我想走近她,给她慰藉,助力战胜病魔。可惜,两个多月过去,我还没有主动联系过,因为大嫂跟我说,她进入三期化疗,不便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大嫂朋友圈偶尔有她零散发送的消息,我在关注,我跟大嫂说,下次去探望,一定带上我。
原来,写作可以让人对生活变得更加敏锐,更有思想,更懂得深入生活的源头。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和小叔子一家,在东湖绿道闲逛。
绿道门厅,灯柱都用红火的年画,剪纸,民俗彩扎装饰一新,琳琅的珠灯闪闪烁烁,好一派过大年的喜庆。
放眼东湖,阔大的湖面迷迷蒙蒙,碧清的湖水泛着涟漪,阳光不是很明媚,洒在湖面,依然能得见那千万明眸。像很多行人一样,我们走走停停,聊笑着,拍影留恋,我注意着,自己都觉得奇怪:这可以写,这也可以写,心没闲着啊,又想到写作素材了。
“请帮忙拍张照……”年轻的男子很礼貌递给我他的手机,他正挽着那个清爽年轻女子向我浅笑示意。选好湖边的一块观景石,依然挽起年轻女子,他们拍的是背影,男子空着的手臂指向远处,女子温顺地靠在他的肩头,初春的风吹散着微卷的长发,我站在他们背后,突然有一种幸福感,“啪啪”一连拍了好几张,“谢谢啊!祝您新春快乐!”“没事儿,祝你们幸福!”
原来,写作让人能在生活的细微处,用心感悟人情,内心滋生真善美。
每天阅读,收听经典,成为必须的日常,如同吃饭,睡觉,必不可少,为什么呢?三个月的动笔写作,让我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文字输入量太少,思考太浅,一个真正爱写作的人,一定是善读,乐读,勤思,勤动笔。
我这是爱上了写作吗?单纯想写,没想着成名成家,但写点儿什么才舒服。
周国平说:写作是留住快乐的一种方式。名声会被忘掉,稿费会被消费掉,但好作品不会,一旦写成就永远属于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