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知行合一难!又因为我们,源于自身的认知局限性,有时候接受的道理就是错误的。比如读很多鸡汤文,并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困境。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先要辨别所接受的道理是正确的,有可行性。鸡汤与否的分界点在于是否有「路径提供」。就是大家所说的你不光要给我汤,还得给我勺子。有时候,不但要给我勺子,还得告诉我汤的制作方法。而事实上是大部门文章的实用转化效率都是很低,不能拿来实用。但是非鸡汤文,会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多一个层面的认知。它会更接近事物真实的一面。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降低选错的概率。逐渐的帮助读者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让知行合一实现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尽量不要把那些鸡汤类文章规划为读书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和行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们学习了一个道理后,要去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稳固知。在知的不断的稳固和积累中指导行。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的合一,就是学和习的合一。孔子讲“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习相远也”。这里的“习”都是“练习、实践”的意思。所以说懂了道理以后,一定要去不断的练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又会遇到一些问题。就是潜意识的陷入练习的舒适区。刻意的避开哪些学习的难点以及不易掌握的技巧,不易明白的知识点。因此我们还需要刻意的去针对那些难点去练习。去探索。避开舒适区的陷阱。
在我们反复练习以后所学的道理就成了我们潜意识。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在我们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帮助我们选出更接近真实的选项。就像我们学习开车。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要学如何打方向,什么时候该挂什么档。油门,刹车该踩多深。在我们知道了方法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每做的一个动作都成了本能反应。不需要去想,该转速升多少,档位怎么挂,方向怎么打,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