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对安徒生本人更好奇
昨天跟丹尼尔一起听凯叔领读里边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先是听了豌豆公主,又听了海的女儿。感觉他对故事本身似乎没有着迷,但是追着安徒生问个不停。相比这些故事,感觉他的问题更有趣,似乎也得到了听书的效果。
- 丹尼尔问:“妈妈,安徒生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感觉安徒生像是女生,因为他写的故事都是什么公主啊,灰姑娘啊等。我安徒生是真的一个人吗?“
- 丹尼尔说:妈妈你可以带我去看看安徒生的博物馆吗?我说:“好呀,他已经去世150多年了,要去丹麦看他生活的地方”
- 丹尼尔说:“我想看看安徒生的骨架?”我说:“安徒生已经去世150年来已经埋葬了,没有骨架了”;
- 丹尼尔说:“那毛主席不是把自己放在博物馆了吗?安徒生博物馆里怎么没有安徒生?”
思考童话的意义
在丹尼尔的追问下,我去刷了一下安徒生传记,我们一起看了《安徒生传》的电影。对他有什么影响我不知道,对我的触动真是特别大。童话这种我一直以为不切实际的东西,我是比较排斥的,觉得是假的没有用,不明白去编造或者去听去看这些不真实的东西有什么用。听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领悟,但是当我看安徒生的电影,我似乎看到了童话的作用和意义,更能理解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看不见需要用心去看。电影中第一片段是安徒生这个鞋匠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情景,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让我对童话的意义有一点点的感觉,突然感觉震撼的片段是影片中一个因病剃头的小男孩被同学排斥时,安徒生为他编了丑小鸭的故事,小男孩从暗淡无光到欣喜有光的转变让我突然领悟了童话的意义。童话是真是假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小朋友在童话中得了共情,并从现实的痛苦场景中抽离出来,如果不是童话,什么才能先让小朋友从痛苦场景中抽离出来了呢?不能抽离出来深陷其中又怎样活出光来了呢?我想应该是丑小鸭到黑天鹅的转变中让小朋友看到了希望,只要还能相信光和有希望,人即便身在泥泞之中,也能看见星辰大海,只要心能看见星辰大海,也终究会真的眼睛看见星辰大海。在那一个瞬间,我开始特别佩服安徒生,他的童话曾经给多少孩子带去了欢乐,又治愈了多少深处泥泞的孩童,给他们带去色彩,带去光,带去爱。
另外童话真的就是假,不切实际的吗?虽然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看起来都是不存在的,现在我明白了,都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更形象的表达出来了,在现实中都存在,折射的都是切切实实的现实。突然特别感兴趣起来,希望跟丹尼尔探索更多。
曾经,我对童话故事的认知是:不切实际、无用,除了玩乐毫无实用价值。我从不愿花时间去读一篇童话故事,觉得那只是浪费时间。
今天,我重新认识了童话的意义,也对安徒生油然生起敬意。童话之所以能跨越世纪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用奇幻的外壳包裹着人类共同的情感真实——孤独、被排斥、自我认同、爱的代价……
童话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安全的距离内,帮助人们审视痛苦,给孩子一个用幻想整理情绪的空间。它让我们在现实的重压中先获得一次心理的“挣脱”,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不被束缚,最终真的能看见光。
以前所认识的很多无意义现在变得好有意义起来,博士,翻译,作家,甚至老师等等,以前很排斥的工作或者职业,现在突然发现其意义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