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废都》

记忆中,可能是所学专业的缘故,学生时代便听说了《废都》大名,并在互联网尚未严打前,扒到了未删减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任它在网盘里躺了十来年。

近来盘点库存,才发现有这本书。刚好去年又看了不少贾老爷子的书,那就接着看吧。

一周看完,还是有点收获的:

一、解构神圣的精神废墟

贾平凹笔下的西京城是一座被掏空的文明圣殿,贾平凹用考古学家般的精准笔触剥开传统文化的外壳。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下埋藏着断代的陶片,太液池畔漂浮着褪色的诗稿,这些物象构成了德里达所说的"延异"空间——历史在此既是连续的堆积,又是断裂的碎片。庄之蝶们蜗居在文化名流的雅舍中,案头堆叠着历代典籍,墙上悬挂着水墨丹青,但这些文化符号早已失去精神重量,沦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在知识分子的沙龙里,"之乎者也"的雅谈与权钱交易的暗语奇妙共生。某次文人雅集的描写极具反讽意味:当众人争论《红楼梦》的版本真伪时,窗外正传来推土机铲毁明城墙的轰鸣。这种时空并置的叙事策略,揭露了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权力话语的建构产物。正如福柯指出的,"知识即权力"在《废都》中呈现出赤裸裸的形态,专家学者的考据论证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二、欲望政治的身体寓言

小说中那些突破常规的性描写,实则是权力关系的具象化呈现。庄之蝶与唐宛儿的幽会场景总发生在古玩铺的密室,丝绸账幔的褶皱里藏着交易的秘密。这种将性爱空间异化为权力博弈场的书写,颠覆了传统言情小说的浪漫想象。当知识精英将肉体关系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时,身体便沦为社会关系的物质载体。

牛月清这个传统女性形象的悲剧最具震撼力。她精心维护的贞节牌坊在丈夫出轨面前轰然倒塌,持剪刀自残的疯狂举动,不仅是道德崩溃的表征,更是对父权制话语体系的终极反抗。作者通过这个被压抑者的"疯癫",揭示出所谓正常秩序不过是暴力统治的伪装。阿灿作为现代性符号的投射,她的性解放宣言与物欲追求,同样构成了对传统伦理体系的解构。

三、废墟美学的诗学革命

贾平凹创造性地将民间话语融入精英叙事,收破烂老头的市井歌谣与知识分子的阳春白雪形成复调对话。那些被主流文学视作"垃圾"的市井俚语,在小说中获得了颠覆性的诗意力量。老头的歌谣像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民谚,用粗粝的语言道破权力游戏的荒诞本质。这种对民间审美的重新编码,打破了雅俗界限,构建起后现代的审美范式。

在叙事结构上,《废都》采用了碎片化的拼贴手法。城墙坍塌的断壁残垣、古墓盗掘的森森白骨、知识分子的精神呓语、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这些看似零散的意象通过某种隐秘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蒙太奇般的视觉效果。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解构了传统小说的因果链条,更重要的是再现了后现代社会经验本身的破碎性。

四、文化救赎的虚妄之舞

当庄之蝶在火车站吞食安眠药结束生命时,这个充满宗教仪式感的死亡场景,宣告了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彻底失败。作者没有提供明确的救赎方案,而是让所有人物在欲望的沼泽中沉沦,这种绝望的书写反而构成了对现实的深刻警示。奶牛最后被制成标本的情节,暗喻着精神价值的最终物化,这个黑色幽默的结局,将整个故事推向了存在主义的荒诞高潮。

《废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撕开了文明进步的神话外衣。当我们凝视这座文学废墟时,看到的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困境,更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悖论:在技术理性狂飙突进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重蹈庄之蝶们的覆辙?当物质丰裕取代精神追问成为时代主旋律,庄之蝶们的幽灵依然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徘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