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孩子从母亲的拥抱中感受爱,得到关注,建立安全感,获得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从而能更好的独自前行。
01
我们先来思考什么是安全感?父母的照顾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为什么那么重要?一个安全感足的孩子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安全感其实主要是一种信念,它的主要表现是相信,即对自己存在的世界的信任感。无论你的遭遇和所处环境是好是坏,只要你信任这个世界(包括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反之则无。
父母的拥抱对孩子很重要。
著名影星马伊琍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生大女儿爱马刚出生的时候,对她进行哭声免疫训练。无论孩子怎么哭都不去抱她,只是在旁边安慰她,一个星期后孩子就不再哭了,也可以睡整觉了。但到一岁多的时候,孩子又每晚都会突然哭泣,拍着小手求抱抱……
02
孩子需要固定的养育者,长期给予他们关爱与拥抱。看过BBC的一个纪录片。跟踪拍摄了很多孤儿院。孤儿院的条件有好有坏,但是都能满足孩子生存的基本需求。孤儿院条件的好与坏会导致孩子生存率的高与低,但是无论孤儿院的条件有多好,孩子的心智发展与同龄孩子相比都落后很多。很多孤儿院的孩子两岁之后还不会走路,三岁之后还不会说话……
这些孩子只是被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但爱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而这个孤儿院也做不到。因为孤儿院的一个工作人员可能需要照顾几个好几个甚至上十个孩子,只能做到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而且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所以只能轮班,还会有调岗。
这样孩子永远也得不到一个养育者足够的拥抱,并且孩子在刚刚熟悉了一个人之后,就换了一个,熟悉了一个又换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崩塌。
如此,本就弱小的孩子不仅得到的爱不足,可能还需要刻意的去迎合他人,希望得到关注。就好像一个往前奔跑的人,时不时的需要停下来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刚适应好环境准备奔跑,环境又变了,如此反复,自然奔跑的速度就下降了。孩子也就不可能产生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产生内在的安全感了。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固定的熟悉的家人照顾,给予及时的呵护与关爱,这样孩子的成长才能是正常的,才会是健康的。
03
孩子一直都在变化,他们自己也感到害怕,需要从拥抱中获得安慰。昨天我买小区门口的超市买水果,一路同行的还有一位家长,男孩,快三岁了。走到半路的时这位孩子突然要妈妈抱抱,这位妈妈立马拒绝了。还说道,不能抱抱,应该自己走了,不能要妈妈抱了,不然你要腿干嘛用的,我也不会这样惯着你。
我家孩子不到十一月就会走路了,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她根本就不让抱,充分的享受着走路带来的惊喜与自由,但是到一岁半左右就有一段时间,经常需要抱抱,抱着她的时候,她还会把头埋到我的颈部,无比的粘人,我也特别享受那时抱着她的甜蜜感。
04
为什么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就会频繁要求抱抱,为什么三岁左右的孩子也会要求妈妈的怀抱,为什么孩子在六岁,甚至九岁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无比苛求与爸爸妈妈的亲密互动,拥抱与嬉闹?
学会走路之后,在享受到自由奔跑的乐趣之后,孩子面对越走越宽广的世界,突然有种失控感和恐惧感,他害怕这种感觉,所以转身跑回妈妈的怀抱获得安慰;三岁之后,孩子内心发展的程序就趋向于更开放的世界了,他会越来越需要新的小伙伴,而不再是父母的怀抱,所以,在前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他对这种变化既充满期待,又有恐惧。
只有妈妈的怀抱才能给他力量更好的前行;六岁左右的孩子,心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如同九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内在的生命都感知到了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迈向不同的独立阶段,是要离母亲越来越远了,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搏击了。
这似乎是分离前的依恋,从三岁到六岁,到九岁,他要不间断的走向独立,他有点紧张和害怕,他需要临行前的力量,他需要在临行前回来得到母亲的爱。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获取临行前的力量。
05
有人说,安全感是不是代表,孩子越粘人越好?不是!安全感越足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好。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哭得撕心裂肺!这不是一个孩子应有的状态,这是她在之前成长的过程中汲取的能量不够,也就是他所拥有的拥抱和爱不够多,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离开妈妈去发展自己。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她,我喜欢妈妈在我身边,但是我常离开她,也能常离开她,离开她后,我也依然能发展我自己。
孩子一直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路上。总有那么一天他们不再需要我们。也总有那么一天,我们的爱与拥抱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与帮助,因为最好的时机已经离开了。
所以,只要孩子需要,就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拥抱。你的拥抱能让孩子感受自己一直被爱着,被关注着,守护着。他会把这种内在的充实感带到他成人之后生活中。会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能走的更高更远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