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多数的痛苦来自无意义的比较

比较的逻辑--比较是否有价值

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小说《天幕红尘》里,第二次意识到是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中。巧的是两者谈论的对象均是中国的民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两本书的作者都认为民主制度中西不可比较。《天幕红尘》的作者认为之所以不能比较是双方国情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按人头投票并不适合中国;钱穆先生认为两者不可比较是因为关于民主的分类过于狭窄,不能简单进行比较,如果存在第三种民主制,比上述两种更好,那此前的比较就不作数了。

我们大多数人,即便是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对民主的概念都是朦胧的、自己也不太确定的认识,觉得人民真正做主才是民主的实质,最典型的就是民主权利的行使。从初中政治课的时候,讲到人民的基本权利时,老师就问过我们,你们行使过投票权吗,你们家长行使过投票权吗?然后老师又说,在美国和欧洲人人都是选民,投票选出国家的总统。然后你在内心一比较,好像自己丧失了什么重大权利一样,然后暗戳戳的觉得,国外真的好民主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总统艾。直到今天,可能还一直内心觉得国外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代表,而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民主。事实是这样吗?并非这样,以上提到的两本书中均对该问题做了详细回答,而我一直坚信存在即合理,意思是存在的即为恰当的,而不是存在的即为正确的。

我的观点是,到现在为止关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些今天正在发生的社会文明,我们只能比较异同,尚不足以论优劣。就是当年我们回到历史问答题的时候,在两种制度的比较重,可以写异同,但是利弊优劣等涉及到价值观的谈论不该出现。

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服务于统治的嫌疑,所以不同价值观比较出来的优劣必然不同。此外,在自然科学中,作比较要有对照组和实验组,两者除了一个主要因素不同外,其他均相同才可以。所以,出现另一个1949年平行时空的中国,实行与当前不同的制度,才有比较的基础。

  原因之二是:即便比较出了优劣又怎么样,政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制度的变化何曾因为弊端和缺陷而停止过,WG毕竟经历了十年才停下,存在即合理,不存在也即合理。

 所以,比较的前提不存在,比较也毫无意义,为何比较?一则为了将来比较。在经济学中,经济体在长期达到一个稳态,我认为那个时候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就有前提了。二则为了考察,当下的魔幻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提供准自然实验,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说法,比如经济中的政策冲击对样本的影响,当前的COVID-19也是一个准自然实验,我们可以考察不同样本对冲击的反应以及冲击后的状态。三则为了选择,比较的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是于无形之中推动改变的过程。有了比较才会有选择,才能有正确的道路。

好像扯远了,我今天主要想分享的一个观点是:有些比较并没有意义。延伸到我们个人,不必拿他人作为坐标丈量自己的长短。


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只有我具备了别人能做到的全部条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实上我很难悉数复制别人的条件,只有根据我的条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脱离实际的。

《天幕红尘》

推荐阅读:《天幕红尘》

                《中国历史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