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包罗万象》读后感

想先说一下为什么会读这本书。首先呢,是因为今年读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拓宽读书书目的涉猎范围,当时看到豆瓣评出来的2019书单时,在科普类书籍吧,看到了这一本,了解过后觉得感兴趣,就先加到了书架上。当开始打开这本书呢,其实已经是2019年的春节了,当时在家,全国各省都开始重视疫情的发展,开始封城,隔离,在生活上专家给出了很多注意事项,在研究病毒方面也一直有动态,在这个时候我有了更强的好奇心,然后开始阅读这本书,希望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微生物的科普知识,对所发生的疫情等多有自己的认知吧。

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是在给我复习,因为从高中结束,我就慢慢地远离了生物学,更别说微生物了,好在还有一些基础,所以对于作者提到的专有名词还是有一些认识,所以阅读起来不是那么困难,不过我想这更加得益于作者的构思和译者的苦心吧。

翻阅了一下我在阅读时留下的笔记,我画的第一条是:地球已经存在45.4亿年了。我确实不知道地球存在了多少年,所以记下了笔记,于是我又在想,那人类的历史呢,读了这本书好像在书中没有答案,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比较模糊,因为还包括进化,有史记载等因素,从猿算起来是400-500万年,直立行走应该是200万年左右,而有史记载可能只有几万年,这些时间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看到和地球的存活时间相比,人类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说到人类,要说一下,我在书中读到的新知识—人类世,即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因为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巨大影响而得名。我们常听到要保护海洋,那是因为我们人类呼吸的氧气至少有一半都来自海洋中能进行光合左右的细菌,并且它们还能固着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微生物的数量之多,并且现在研究到的微生物数量只是所有微生物的一小小部分,不过微生物不都是有害的,世界上只有100多种细菌会让人患上传染病,虽然就像现在的突然爆发的疫情一样,数量应该会增加,不过还是一样,之后少量的细菌导致生病。书中有科学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说如果世界上没有微生物会怎样,答案竟然是只需要一年的时间,食物链会彻底瘫痪,人类社会将完全崩溃,物种会灭绝。科学家们从显微镜的发明开始,就一直在这条路上探索,有质疑有坚持,不少的科学家在一种细菌,或者一种微生物组或者一个环境(如口腔,粪便等)的中用尽一生去研究微生物和宿主的关系,去探索出这个肉眼不可见的世界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药物以及良好的环境等,这个是前人作出的贡献,而我们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做着这个时代下需要的努力。除了显微镜的发明,书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研究是通过基因片段来确认微生物,这个重要的成果为后来的微生物研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左右。正好在最近的新闻中也听到了科学家们通过这个方法比对门把手上取下来的微生物,找到了符合这次疫情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片段,还记得新闻说的是,通过比对基因片段确认是冠状病毒基因的部分,但是对于这个病毒在门把手上是否存活不可知。这个新闻看到的时候,让我想到了书中的科学解释,我想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一个意义吧,网上的信息那么多,只有真正的真相才应该被转载,散布。

再说几个有趣的科普。

为什么总有人容易被蚊子咬呢,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散发出气味,因为我们身上的微生物,因为基因、微生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气味不同,所有有的人的气味更吸引蚊子。

母乳的重要性,我还没有生过孩子,我没有去了解这些问题,但是在书中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坚持顺产,坚持母乳喂养。除了给了孩子基因,生孩子都是把母亲身上的微生物传递到婴儿,给婴儿一个免疫环境,母乳喂养也很重要,因为母乳中含有至少200种人乳低聚糖(HMO),是哺乳动物经过2亿年演化的结果,可以提供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这也间接说明了,生孩子之前检查爸爸妈妈的身体并且科学备孕的原因。一个刨腹产的孩子,如果再不进行母乳喂养,则孩子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读到这些内容,我在想现在很多奶粉产品说达到母乳级别,应该都是夸大的噱头吧。

肥胖的人和瘦子,为什么有的人喝水都会胖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这也竟然和人体内的微生物有关。胃旁路手术,是一种根治肥胖的手术,重组了肠道内的微生物。

莫名的好感从何而来,我大胆猜测从未相识的两个人突然来的好感会不会和彼此的微生物组有关,因为书中说到动物的饮食影响它们的微生物组,微生物组影响气味,气味会影响其性吸引力。当然,书中说的是动物,我只是发散了一下下哈哈。

粪便移植,听过移植粪便改变微生物组,这是不通过手术就可以改变微生物组的方法。目前已有投入治疗

通风的重要性,室外空气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存在大量不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是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开窗透气。平常就一直在说通风,但是却不明觉厉,这个科学的解释有没有让你更主动呢,反正我是有了。

一个数据,在发展中国家,大约5%到10%入住医院或者其他医疗团队的人,会在住院期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反而在希望获得健康的地方感染了疾病。

明日世界,在书的最后一章,我看到了一个通过微生物塑造的明日世界,‘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了我们’,建筑的房间大小,房间之间的联通关系,被占用频率,通风方式,都会影响物种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到我们。这个是微生物和建筑的关系。我还看到自动控制霉菌系统,这个是我一个程序员看到的微生物和我自身行业相关的部分。微生物或许未来会运营到法医领域,因为每个小环境中的微生物组不相同,比如健身房,大学宿舍,或许未来可以根据探索嫌疑人携带的微生物来追踪嫌疑人踪迹等,这是一个以微生物视角展开的明日世界,不可看见,不可触摸,但是却觉得有温度,并且生机勃勃。

本书提到了很多的科学家,虽然只是稍微提及,但是能感受到它们潜心研究,他们视它们为一个个生命,用整个职业生涯来探索,科学家们已经对微生物有了不少的认识,虽然可能还是很少,不过如我这样的人,知道的更是少之又少,而真正愿意主动去了解的人是不是就更少了呢?

如书中所说,虽然导致人类得传染病的微生物数量不多,但是许多无害的细菌,只有待在本应该待的地方才无害,而在人类世,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除了人类肉眼能看到的一草一木或者一个小动物,对于拥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未知事物的大自然,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尊重和敬畏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