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老师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第三节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知行合一”。上一次讲的主要内容是“同步”,意思是你的行为就是你内心认知的同步结果。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的角度看:“行”是“知”的一个同步。
“行”的本意是道路。这世界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才有了路。所以“行”是已经发生的动作。“知”左边一个“矢”,右边一个“口”,合在一起表示一支箭射中了靶心。所以“知”是一种状态,代表你能射中靶心,你知道怎么射中靶心。用吴老师的话说:
知识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真的对吗?
吴老师用王阳明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王阳明不仅能打仗,还有两个特长:
第一个是射箭。有一个太监以为他是一个文人不会射箭,为了羞辱他,和他比射箭。比赛的时候,王阳明气定神闲地拿起箭,不声不响三次连中靶心,就让那个太监很服气。
第二个是书法。王阳明是一个大书法家,但因为他的其他业绩太突出了忘了他的书法。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他的书法时都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他的书法有一种淹没你的气势,这是很少书法家能达到的状态。
特长可以理解为一个领域中少数人能够达到的状态、境界。有特长的人,我们普遍称之为人才,因为只有他才能做到。射箭现在也有很多爱好者,但是能够比肩王阳明的估计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了。书法、绘画也是一样,它也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同步,所有有个成语叫“胸有成竹”。
认知+行为=学+习
在吴老师课程的刚开始提到过:
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
认知就是一个反复“学”与“习”的过程。“学”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习”是从一个弱连接到变成强连通直至专线连接的必要途径。所以真正的学习,就是一种刻意的练习,反复迭代提高 自己的认知水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认为他说的就是认知提升(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至于如何做到高水平的“知行合一”,期待吴老师的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