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谭怀全
庚子年中秋,与家人返石墨山村。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各条公路均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所以只好辗转两趟火车,去往常德。
湘西北的气温,和深圳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摄氏三十度到十度的落差,临到下火车时才有深刻体会,当一切还不及反应时,就已经暴露在冰凉的秋雨中,一阵风吹来,让人寒颤不止。
好在亲戚的车早已候在车站外,健步上车,裹上暖气,这才感到一丝丝温适。
夜晚十一点的街上,行人很少,偶有掠过的身影,正在顶着风、冒着雨,在这阴风低号的雨夜,仍在路上行走,多少有些无奈。
火车站到石墨山村的路,经过近些年的修缮,已然变得平坦宽阔,路两旁的玉兰灯,在夜雨中格外的耀眼,将锃亮的柏油路面照得更加透彻,昏黄中没有一丝浑浊。
约莫走了四十来公里,转上了乡道,窄窄的两条车道刚好够会车,路面随着山丘不断起伏,蜿蜒着伸展开去。两边的树木非常茂盛,将道路罩得严严实实,驶在其中如同隧道般,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憋闷,相反还有无比的清新快意。一辆车驶过,带起一阵狂风,猛然将满地的落叶卷上半空。叶子飞舞起来,用力抖落身上的雨水,晶莹的水滴在车灯的照射下,如钻石雨,亦似流星瀑。
沿着乡道上走了七八公里,终于看到一间红砖青瓦小屋,紧挨着是一条水泥路叉向密林深处,我知道就是这条路,没错,通往石墨山村的村道,因为来过多次,此屋此景已成铭记于心的路标。
如今的村道已摆脱了泥泞,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平日车子不多,而这个时间更难遇到一辆车。路的两旁是茂密幽深的灌木林,夜色笼罩下,更显得深不可测。雾霭慢慢升腾,弥漫开来,将我们紧紧裹挟其中,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怯怵,生怕有什么东西突然窜出来。孤独的车灯,射出两道无力的光束,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却始终冲不破这山乡的宁谧。
山林中穿梭了三公里左右,终于到了一处小广场,说是广场,其实也就是几栋房子围起的一块空地。正中间有一排屋子,挂着块大大的牌匾“石墨村儿童中心”,这也是村部所在。
从村部往下走,沿着左叉路,往前200米左右就到了孩子的外婆家。
虽然下着雨,外公外婆早已候在门口,一阵招呼,行李收卸停当,迎到屋里,这才感受到家的温馨。因为夜已深,一家人寒暄了小会儿,就洗洗睡了。
次日清晨,朦胧美梦中,飘来一阵阵鸟语声,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又独唱,又合鸣,好不热闹。拉开窗帘,屋后的小山坡上聚集了一群小鸟,各式各样,大多叫不出名字,黑的、白的、黑白相缀的、黄绿相缀的,觅食的、嬉戏的、踱步的、独舞的,宛然一方鸟的天堂。这时小儿也醒了,揉搓着眼睛走了过来,窗外的热闹景象霎时驱光了瞌睡虫,他兴奋地说,“爸爸,我要去后面山上玩!”得到饭后再去的应承后,儿子开心地去洗漱了。
吃完早饭,乘着风雨停憩的空档,我们到屋外四处走走。
天还是阴的,乌压压的云层笼罩在旷野的上空,丝毫没有散去的意思,让小山村着上了一层浓浓的墨色。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就是一幅徐徐舒展的山水田园画。
远处,绵延起伏的山丘和形态各异的树木,绘制出一条生动活泼的天际线,或高昂、或低吟、或疾驰、或平缓、或明晰、或模糊。看,那边坐着一只小狗,它的面前有一只孔雀正在开屏。远处,一头壮实的牛正朝它们奔跑而来。几座貌似圆锥形的小屋旁边,几个小童正在追逐玩耍,而大人们正在忙着耕种。还有一只身形巨大的怪兽,正蹑手蹑脚接近一头野猪,而野猪正忙着觅食,丝毫没有察觉。哦,那儿还有一个巨人,正四脚朝天,躺在那儿酣睡呢。
由远及近,层次分明、高低不平的小山,勾勒出一条条粗细不等、力道不均的线条。疏密无序、老幼不让的树林和灌木,洒脱不羁,浓妆、淡抹,肆意挥毫。散落在山间的几块稻田,散发着丰收的光芒。栾树花,浅红中夹杂着淡黄,漫山遍野,足以慰藉绿色的寂寞。一汪青水从远处的山洼中汇聚而来,却被脚下的堤坝阻拦得严严实实,只好无力地挠着岸边的碎石。水边的青草伸展着它们细长的手臂,时不时地撩一下水面,调戏一下水的无奈。
山中的洼地,积水多了,自然就成了水库,更贴切地说是池塘,大小各异,互不相通,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村子的各处,维系着植物和农田的养分。这样的池塘,数量众多,估摸着不下于一百个。杭州有个千岛湖,早已闻名遐迩,而石墨山村的“百池山”,却还隐秀于山林之中。
漫步在乡间,扑面而来的是清新。青青河边草、漫漫野山花、累累油茶果、灿灿黄金稻,还有那粼粼碧水天,混合着泥土和各种植物的气息,调和出一味独特的“清新”香氛,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远远不是人工调制的味道所能比拟的。
这一片,没有张家界那样的奇峰峻岭,大多只是一些丘陵,附近唯一能称得上山的也就是石墨山,海拔平均高度120米,主峰高度也只有148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据史书记载,石墨山主峰上有一石台,为天然石墨,东晋名臣车胤(字武子)年少时家境贫寒,时常登山学习,由石取墨,苦心研读。又因家中灯油短缺,每值夏日,便捉来萤火虫数只,用薄绢包住,借助其微弱的光芒勤奋攻读,孜孜不倦。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被后人演绎成“囊萤夜读”的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石墨山,因石墨台而得名,又因车武子而名扬。这是一座蕴含灵气的山,如诗所云,“青烟绕墨台,翠滴含雨烟。囊萤生笔花,流芳逸百世。”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乡间倒是能找到不少乐趣,例如溯溪、垂钓、探山等等,但小孩子的乐趣似乎更多,拔萝卜、捡板栗、采蘑菇,屋前屋后追着小鸡跑,或者晚上追着萤火虫跑。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采摘油茶果。油茶果本身不能食,但其榨出的茶油却有“东方橄榄油”之称,营养价值丰富,每年的国庆假期就是最佳的采摘时机。
午饭后,一家老少齐带齐装备上山。刚下过雨的山坡比较湿滑,大家都小心翼翼,唯有年幼的儿子按捺不住兴奋,一路奔跑,结果一个不留神滑倒在地,衣裤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花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今年的油茶果比往年要少一些,很多树都在开花,需等到次年才会结果。洁白的油茶花,自由地舒展着身子,花瓣上沾带着雨露,显得格外冰莹明澈,虽身在荒郊野外,却无一丝尘染;淡黄色的花蕊,相互依偎着,抱团抵御冷风的侵袭,仅仅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在东张西望;呵护着这些小精灵的,是一簇簇青绿的叶子,依旧生机盎然,与萧瑟的秋风顽强争春。
挂果的油茶树,倒也有一些,油光圆润的果子藏匿在茂密的枝叶间,低处的伸手即可采摘,高处的则需要借助工具。这个时节的油茶果,浅黄色中略带余青,油脂丰厚得似乎要渗溢而出,将圆溜溜的外壳润得油光发亮,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
采摘倒是不太费劲,用手捏住茶果,轻轻一扭,就会从枝干上脱落下来,顺手扔进口袋。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展开地毯式搜寻,一棵树一粒果也不想放过,翻过小半座山头后,天色渐晚,这时天空也飘起了毛毛细雨,于是收拾收拾准备回家。果子被汇集到一个口袋,掂量了一下,足有七八十斤,收获挺丰,于是大家满怀喜悦地抬着战利品回家了。
避嚣习静,在石墨山村小住几日,让心灵得到稍稍休憩,叹一叹自然的秀美和清新,汲一汲生态的灵性,又何尝不是一件趣事?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尘嚣世俗的种种羁绊,往往让人疲惫不堪。只有在这里,才能心无旁骛,天人合一。世间万物,皆有平衡,过则枉,但是很多人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往往一路走到黑。所以人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参悟、实践、再思考,循环往复。
偷得浮生几日闲,恬澹无为胜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