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学校好啊。要是能多待在学校几年就好了。我的那些同学现在大都都公派出国了,而我,现在是一个白领。”——来自今日一位陌生人的“牢骚”。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无论父母,还是七大姑八大姨,都希望我毕业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特别是我的父亲,似乎把我的工作作为他的己任,一副如临大敌、千钧一发的状态,然而,只是为了帮我保证到所谓的“铁饭碗”。
我当然理解父亲这样的心切,是为了让我过好我更想过的生活。然后不成熟的逆反心理总是不停地问我:“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了?”
但是,这样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越来越少,不清楚是被父母成功洗脑,还是自己越来越看清自己并困于现状,我竟然觉得,有这样的一碗饭就足够了。
我相信,很多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生活,努力挣扎地赚取足够的资本而已。而梦想这样的字眼似乎只在以前的青春小说中才会反复出现。
那在相同的目标下,怎样的生活算是更好的?
我的男朋友,毕业一年,某航空公司机务一名。上班制度属于倒班制,极不规律,“白夜休休”,四天一个循环。从此与周末节假日几乎绝缘了。每次夜班在早上九点下班的时候,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感觉身体被掏空。”他的师父,因常年日晒皮肤黝黑,而他自己,已经开始面临“秃顶”的威胁。
当然,工资会比像公务员这样稳定的工作要高出一截。
那哪种生活更好呢?
我无法下结论。
都说年轻人应该多经历多磨练,为以后理想的生活积累资本。而我相信太多打拼的年轻人都是像我男朋友那样,拿命拿健康在拼。
而看似舒适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算不算已经在等死了?
孰轻孰重,我无法判定。
我的一个朋友倒是回答地很洒脱:“混吃等死有什么不好?人为的不就是一日三餐,为安逸打拼的人到处都是,我现在就想安逸有什么错?”
可能是吧。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我不想像自诩成功学导师那样大声呼吁什么“越努力,越辛运”,我倒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属于自己的生活,别人没有资格评判。
我最后问那位陌生人:“那就这样安于现状了吗?”
“安啦,人总得生活。”
是啊,人都要生活。
愿你活得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