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就是软件工程师》第四章、第五章

这周我读完了《这就是软件工程师》的第四章“高手修养”和第五章“行业大神”,感觉如同醍醐灌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说实话,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写代码还行,但总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个“天花板”,却不知道要如何突破,甚至有点焦虑。书中关于高手进阶的描述,让我整个人豁然开朗。

第四章“高手修养”直接点明了软件工程师的“分岔路口”——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我之前总以为成为高手就是埋头写更多的代码,看了这一章才明白,那只是执行力层面的精进。真正的软件工程师高手,不仅要具备“预见未来”的前瞻能力,能看到技术演进和行业趋势,更要有“权衡利弊”的取舍能力,在多种方案中找到最符合目标的那一个。我以前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盯着“如何实现”,而忽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未来会怎样发展”,现在看来,这是我欠缺的“元能力”。书中强调的“攻克难题要主动寻找”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谷歌广告团队通过后缀树和位级别压缩内存的案例,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蛮力,更是智慧和抽象能力的体现。还有“代码评审不是为了找Bug,而是做漂亮”,以前我总觉得Code Review就是找茬,现在才明白它是提升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甚至是对团队赋能的重要环节,从“做出来”到“做漂亮”,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匠人精神”。

第五章“行业大神”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印证了第四章提到的“高手修养”。丹尼斯·里奇的“保持简洁”、林纳斯·托瓦兹的“只是为了好玩”、玛格丽特·汉密尔顿的“制定规范、严格测试”并开创“软件工程”概念、杰夫·迪恩的“开创分布式系统”并总结“每个工程师都应该背下来的一些数”、法布里斯·贝拉的“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这些顶尖人物并非仅仅是“代码高手”,他们每个人都用超凡的实力和独特的理念,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专注、极致、好奇心、抽象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模仿的。

以前我总以为,软件工程师就是敲代码,把功能实现就够了,为此也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多维度的能力提升。正如《认知觉醒》里说的,真正的耐心是看清规律后的淡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软件工程师进阶的“规律”:从执行力到设计能力,再到融会贯通、沉淀方法论,甚至开创新领域。

今后,我打算在工作中更多地关注问题的本质,主动思考解决方案的设计,而不仅仅是照搬。在团队协作中,也要努力去理解不同团队的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促进“一加一大千二”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前瞻能力和取舍能力,并把“做漂亮的代码”作为自己的一个追求。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它不仅揭示了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路径,更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榜样。我打算慢慢读完,争取每个星期都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