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舒服,才能让别人舒服

2023年12月28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089天分享 本周第2次约练 总约练第697次 咨548、观112、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当我们自己的心理能量比较高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拥有在关系中令对方舒服的能力。我们一边消耗自己,一边令对方舒服的那种状态是很危险的。

第一,你可能会因此抑郁,或是进入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其实难以为继的状态。

第二,你会觉得对方欠你的,你迟早会向他要回来,而要回来的时候,你们可能就会爆发更大的冲突。

所以,不允许自己舒服,用消耗自己的方式来让别人舒服,其实是很难让别人舒服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用这种消耗自己,把自己变成付出者的方式去让对方舒服呢?这是因为他们通常不具备令自己舒服的能力,他们只有在把自己弄得很苦、很惨、很不舒服的前提下,才会去跟对方提一些要求。

我有一个来访者,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常年生病,我和他一起分析生病的原因。我发现他的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是,如果他不是处于一个病倒的状态,他就必须要去替父亲还债,去照顾他的弟弟,去听妈妈的唠叨,或是要去解决家庭里所有那些父母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他的潜意识在用生病来帮他拒绝那些他无力承受的事情。

当他实在没有办法病倒时,他甚至会从楼梯上摔下去,把自己的腿摔断。可以说,他的疾病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

这当然是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但它所反映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在家庭中没有被关爱的孩子可能会被父母要求成为付出者。而这些付出者在两性关系中很难把自己搞舒服,因为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潜意识的循环:我要让自己很惨,才能够心安理得地让你对我好。

应该说,我们身边这种不让自己舒服的人是很多的,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集体无意识是有关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使得女性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好像必须要有价值,否则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即使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男孩也有一种谜之渴望,希望孩子即使是女孩,也要像男孩一样优秀,甚至要比男孩更优秀。所以,从一出生,女孩就被父母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无论我说的是哪一种境况的女孩,她们都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让自己舒服,而可能需要在学习上或者在生活上把自己弄得很累,以便让父母看到,其实我已经尽力了,我的能量已经耗竭了,你可不可以减少对我的要求,或者多给我一点爱和关注。

所以,最后大多数女性都把自己变成了那种只有成为受害者,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或者得到某种资源的人,不敢坦然地满足自己。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孔融让梨,先人后己、不可以自私等集体无意识从我们的祖辈那里一代代地传下来。

不能说这些传统是错的,但如果发展到极端无我,就会出现问题。实际上,孔融所代表的就是超我太大的那类人。我们都知道,超我是更具有道德感的,更无私的,想成为社会的楷模;而本我就是我饿了就要吃,我有欲望就要去满足自己。如果我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先令别人舒服,将自己放后,那这个本我的部分就始终处在一个很委屈的不被满足而被压抑的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超我太大,本我太小,超我完全把本我给压下去,心理就会出问题,就会生病。因为这会导致这个人认为自己所有本我的欲望都是错的,他会对自己进行很严格的道德审判,而这个审判会变成对自己的攻击,时间长了,就会抑郁。另外,一个人的欲望被严重压抑之后,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神经性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身心疾病。

我们怎样才能慢慢变成可以允许自己舒服的人呢?

我们需要一些内在的对话:

告诉自己,让自己舒服不是一种自私。绝对纯粹的无私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告诉自己,一个没法让自己舒服的人并不真的拥有让别人舒服的能力。我们从小就听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人人都是孔融,那可能人人都没办法舒服,都会很压抑。

让我们成为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大人。比如,给自己点一份比较丰盛的午餐,去光顾一家一直想去却又觉得太贵的商店,去买一件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的很华丽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满足。

我们确实需要尝试着去做一些这样的行为训练,然后去体验这些行为训练背后的感受是什么。

有的来访者跟我反馈他的感受是觉得很惭愧,说他把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好像他和这些东西是不匹配的,他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指责他不应该买这么贵的东西给自己。通常我会引导来访者去辨别这个内在声音究竟是谁发出的,每一次我得到的答案都是:这个声音并不是来访者自己发出的。

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最后来访者明白了:这种强烈的不能让自己舒服的声音其实不是来源于自己,而是来源于内在的客体,也就是内在的妈妈或者爸爸。这个声音会伴随他一直到老,不管他是月薪两万还是五万,他可能都会为满足自己而觉得羞愧,因为他仍然在等待内在父母的允许。

允许自己舒服,也意味着要克服俄狄浦斯冲突。假如我们的父母自己就很苦,那么他们可能会觉得孩子也应该很苦,苦就是生活中的常态。父母离“舒服”这两个字很远,如果我们把自己搞得太舒服,就超越了父母,甚至背叛了父母,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内疚,或者觉得会受到惩罚。

所以,让自己舒服是一种本领,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个能让自己舒服的人,我想很大程度上你已经完成了与父母的分离,你能够冲破俄狄浦斯冲突,让自己过得比他们好,甚至好很多。

当我们在关系中不再去依赖外界的允许和给予时,我们也就不再被动,就能获得心理能量的滋养。那么,我们当然也拥有了一种将快乐传递,将温暖传递,将力量传递的能力。当我们对自己如此理解和接纳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他人去理解和接纳呢?所以,我们对别人也相应地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纳的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让别人舒服的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