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们可以想见听到老禅师此话后,弟子当时的心情。在这种宽容无声的教育中,弟子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轻轻的一句话,看起来很容易说出,但具体落到我们老师身上,也许就不容易了。不容易就在于我们常常认为“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也成了班主任的经验之谈。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班级管理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同时还认为,不近人情地一味严厉,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柔软,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宽容又是一种仁慈和关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设起心桥,促进班主任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我班有个个性怪异的学生,也曾经是年级的“名人”。他从外校转入我班近一年了,在他来之前同学、老师已经知道他的一些传闻轶事:上课看课外书,不完成作业,写爱情诗、小说,这些事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同学关系紧张。也使他对老师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有一次,他上课迟到了,我向他了解迟到的原因。谁知道还没有等我说完,他就很不耐烦地说:“我迟到是违纪行为,你要记我迟到或者旷课随你的便吧。”然后扬长而去。
看来无法沟通下去,我决定冷处理。我再次找到了他,对他说:“今天我不跟你讲道理,道理其实你自己都懂,我只要求你回去好好反思一下你的行为和态度。”之后我又向其他同学和家长了解了他的情况,决定对他采取“表面冷漠、密切关注”的处理方法。
之后的几天他在我面前都表现得沉默不语,大家相安无事。反常的是他在学习上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还经常向我请教问题。过了两周后,我才主动找他谈话。但我只字未提他上次的错误,而是表扬他在这段时间来在学习上的进步,同时请他给我的工作提意见。他瞪大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是来受训、挨批的,没料到是这样推心置腹的谈话。逆反心理被我的宽容与信任平复,师生沟通的桥梁得以架设。最后他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感谢我对他的理解,还表示今后要加倍努力。这件事给我的启发:若当时我不冷静,和他针锋相对,事后又毫不手软,严加惩罚,虽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但很可能把一个有潜能的学生推向破罐破摔的境地。
记得《你不必完美》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无人始终都不出错。也许正是失去,才使我们完整。” 它告诉我们人出错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而作为逐渐成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这说明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有多一点宽容之心,“有容乃大”。
当我发现学生犯错时,我会主动联想到自己的学生生活,我有没有这样做过?我还经常想起我儿子犯错的时候,试着去接近和共情他们,就能理解那些学生的一些做法。教育的语言就会有“弹性”,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错误,又不会激起他们的对立情绪,这中间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
宽容还体现在民主地对待学生,形成友好与平等、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消除他们对“正确答案”的恐惧感。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在民主宽容、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自主、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当然,宽容不是姑息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如果班主任一味以慈面软,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涣散,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对于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约束,他们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地感到: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伴学生成长使他们学会做人。
张信哲的歌《宽容》里有句词:你的还有我温柔的包容/没有泪的夜晚/是天堂 。 愿我的宽容,使我的学生快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