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锤子的理工男日记(5月9日)

从关于团队协同的实验开始说起

事实上,团队协同早已成为了大学课堂的隐形课程

在组织下成立过若干小组(调研、ppt汇报、实验等等),多数本着自主协调分配的原则,自己拉人或者被拉,这个时候一些特征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都清楚,不复赘言

一个小组像一个完整的生态,就算它开始不是完整的,在发展的过程也会变得完整,相信我,这一点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重要(裁员几乎是发展的必然)

简单分个类,一个小组的构成:划水的、侃侃而谈的、实际操作者。事实上更加复杂,了解这个小生态的构成也很重要

实验从观察开始。刚开始注意到小组合作课题

开始于一次比赛划水的经历,我什么都没干,白拿了奖金,小灯泡学姐像什么也没发生,钱不多,可我拿着老感觉烫手,耻辱,莫大的耻辱,不过,真香,那个时候感觉人不要脸也许心里会很难受,但没想到一切都很舒服

不多说了,直接附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1、团队协同配合建立在有效果的沟通基础上(时间跨度和空间阻隔同样会产生影响)

2、团队一定要有核心驱动力(不管是不是强制性情形的都要)

3、流水线生产必须建立在以上两点都具备的基础上(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谈分工了)

4、前面上的三点都有实验支撑

继续前面的关于组成变化会趋于完整的讨论

这是一种必然,说大可大,暗合天理,说小可小,不过如此

划水的为什么会划水,不是惯的,是真的只需要他们划水,团队效率越高,原有成员基础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划水的就会越多,划水的也是构成最复杂的一类,其中能人异士很多,但是生产力足够,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侃侃而谈的往往和实际操作者密切关联,甚至有些可能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他们最累,但是总是误以为自己才是团队的救世主,所以这要说到团队的核心剥离,这两种扮演者开始成为新的团队构成,这是结构优化的第一步,他们无意识中成立的虚设但是真正有实质作用的小组开始高效生产状态(很可能就那么两三个人私聊的形式配合)

之后开始说到我最后一个实验,现在不能透露细节,四人小组跑了一个,剩下三个按照流水线生产模式,于是发现了专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专业性强的东西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做,启发来自导演汪海林的某个讲座,他说他最喜欢煤老板投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呢?他说起煤老板和导演、制片、编剧在会所讨论剧本,煤老板搂着小姐一边说:“这部电视剧一定要正能量”,而房地产开发商喜欢管理,互联网人啥都爱指指点点,相比起煤老板,直接得多,三个字:正能量,反正他们啥也不懂,正能量就对了,也不瞎指点,因为他们知道,煤矿工人下井干活,瞎指点可是会出人命的事情,所以他们知道自己的斤两

团队协同的时候相信专业,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来做,没有专业的也好办,矮个子里面挑高个子。总而言之,流水线生产,找到专业的那个人很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