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人从来不敢喝中国白酒,有点夸张,但普通美国人,甚至欧美的歪果仁一般情况下不敢喝中国白酒是事实。原因除了饮食习惯之外,主要是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太大。
一、中美两国的酒差别很大
西方酒文化中尊狄奥尼苏斯为酒神,同时他也是葡萄种植业之神。这可以看出欧美西方的酒从以葡萄等果实为原料、用发酵法酿造而成发展过来。这样的酒酒精度低,果香味浓,可以把不同种类的酒调制到一起饮用。
虽然他们也有用蒸馏法制成的高度烈性酒,比如白兰地、威士忌。不过白兰地的制作原料是葡萄等水果。威士忌的制作原料是粮食,但酒精度一般不超40度。
中华酒神知名度最大的是杜康。传说杜康曾把吃剩的米粥包起来,放到树上,后来造出了酒。由此可见,中国的酒从出现之初就是用粮食酿造。
尽管古代的酒和现在自酿的米酒相似,酒精度数不是很高,故而《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之前,一连喝了十八碗酒。但现代的白酒都用蒸馏法生产,酒精度大都在50度以上,一些原浆酒更是六七十度。所以,中国白酒那是看起来是水的形态,可骨子里是火的性格,含到嘴里如烈火烹油,喝到肚里先是热血沸腾,继而翻江倒海。
而且,中国的白酒既不能用加水的方法降低酒精度,更不能像西方的鸡尾酒一样把几种酒掺合起来饮用。
也就是说,习惯了低度酒的美国人很难驾驭我们中国的高度白酒,就像让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喝酒,是勉为其难的事情。
二、中美饮酒的方式和风格不同
中国式饮酒,一般都有下酒菜。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酒店,主宾围坐到桌前,喝一口酒,吃几口菜。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有时一桌酒宴可以从中午喝到深夜。
美国式饮酒,一般没有下酒菜。无论在酒吧里还是在酒会上,大家都是手里端着一杯酒,于人群中穿梭,遇到合适的人就停下脚步,碰一下杯,抿一小口酒,交谈几句,然后告辞,去找下一个对象。一场酒会下来,也喝不了几杯,而且还可以要香槟,甚至咖啡。
中国式饮酒的风格是“豪”。“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胃出血”。酒场上的豪气,就是至少和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干一杯,而且最好是一饮而尽。“要让别人喝好,先把自己撂倒”,如果你是东道主,更要变着法子让酒桌上的人都尽情尽兴,那怕把自己喝到桌子底下。
美国式饮酒的风格是“品”。美国人去参加酒会时会穿上礼服,很绅士的和宾朋打声招呼,然后两只酒杯高高举起,轻轻一磕,优雅的呷上一小口酒,慢慢的品尝酒的香味。从来不要求别人需一口干,总是喝多喝少,自己作主。
美国人喝酒为“品”讲究的是一个人的情调,由心而发;而中国人喝酒讲究的是一群人的尽兴,不醉不归。
喝酒的出发点不同,作为“助兴剂”的酒自然也是有区别的。
三、中美两国公民买酒的难易程度和待客选酒的方式不同
美国是不能把酒卖给未成年人的。在美国买酒如果售酒人员看不准你的年龄,一定要查验你的有效证件。至于酒精度20度以上的高度酒,必须去酒吧才能喝到。所以美国人平时喝的大都是酒精度比较低的果味酒。
尽管中国现在也有法律规定不能卖酒给未成年人,但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只要你掏钱,谁都能买到酒。
而且在中国称得上“酒”,就是酒精度在三十度以上的白酒,啤酒、黄酒、果味酒,那都基本不算酒的。
美国人待客选酒,主人只报自己喝什么,喝多少。至于客人们想不想喝,喝什么,喝多少,都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
中国人待客选酒,一般都是东道主决定,讲究“客随主便”。而东道主往往会让你品尝当地特产,酒精度五十度以上的白酒或者曲酒。
也就是说,两个国家从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上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公民作为国家的一个分子,自然对酒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两个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和思想认知上是不同的,这就很自然的导致了选择的差异。这也是美国人不善喝中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酒文化的差异相当大。这些差异就是美国人不敢喝中国白酒的主要原因。当然中国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欢喝西方酒,即便是闻名遐迩的XO、人头马,初次接触也是大部分人会抱怨无福消受。
不同的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喝酒这事也是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饮酒文化和习惯,或者在不同的场合学习一些新的酒桌文化,如此,我们一定会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交环境中发挥自如,受益匪浅。
此文最先发表于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板块上,署名为“有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