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开篇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作为父母,我们的需求就是被别人需要;作为青少年,他们的需求就是不再需要我们。这种冲突真实地存在着。在我们帮助自己最爱的孩子走向独立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地经历它。”
谈起跟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很多家长都不自觉地眉头紧蹙。最近接触到一个家长,他说已经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孩子去沟通了,完全没有沟通的途径,“叫他他也会应,问什么就答什么,可是就是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以前可是很听话的,什么都会跟我讲……”面对这样的落差,他觉得很失落和挫败。更多的是对孩子会不会结交了不良朋友,有不良习惯的恐惧。
到底怎么样才能跟青春期的孩子好好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呢?
书本基本就谈了几个原则:“接纳,理解,尊重,平等,包容,换位思考……”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就像我们知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这本书其实更多地是向读者传达给予孩子安全感,向他们表达爱,让他们感受到被接受和尊重,协助他们去实现自我价值。整本书当中,父母不再是一个权威的家长角色,家长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伙伴。以下则是对这本书的一些总体内容的整理和概要。
一、与孩子成为伙伴的前提——面对感受
如果孩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上大学”,你会怎么回答呢?在以往家长可能会立马批判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忽略了孩子说这句话时的感受。在这里更建议家长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则需要创造一定的时机,才能让孩子倾听。在回应青少年的感受时,(1)需要做好“肯定想法和感受”,如“听起来你不知道上大学是否适合你”。(2)用一个词或者声音回应感受,比如“哦!”.(3)对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幻想的方式完成,如:“知道怎么才酷吗?最好有个水晶球,能让你看到没有上大学,或者上了大学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4)修正不好行为的同时接受感受。“我听出来你有多想去丽萨家。问题是,你已经答应高登夫妇了,他们还指望你呢。”
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从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一直都会确认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就是我们所说的希望孩子是“听话”的,听从我们的命令、指挥。如果没有做到,我们可能是责备、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等,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在这里则鼓励家长使用鼓励合作的正向方式与孩子沟通。
主要有(1)用“描述问题”代替“发号施令”:通过描述问题,请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比如:“音乐太吵,我没有办法想问题。”(2)用“说出你的感受”替代“攻击”:当我们描述自己感受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并给出有益的回应。比如“我的耳朵震坏了。”(3)用“给出提示”代替“选择”:用尊重的方式给孩子简单的提示,他们就会更愿意为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个符合我们和孩子需要的一个选择,那就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合作。比如“你愿意做什么:关掉声音,还是调低一点,关上门?”(4)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长篇大论”:简短的提醒让他们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让他们参与合作。比如“声音!”(5)用“表达你的价值观和期望”代替“指出错误”:如果父母能用尊重的态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望,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更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尝试达到父母的期望。比如:“我们需要顾及彼此对高音量的容忍度”。(6)用“出其不意的方式”代替“生气谴责”:用幽默代替批评,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心情,也激发大家开玩笑。比如:用手势捂住耳朵,双手合十鞠躬做感谢的姿势。(7)用“文字”代替“唠叨”:口头说不管用的时候,书面文字通常更起作用。比如:写成文字“这么大声的音乐,聚会的时候发会很酷,但是只有我和你的情况下,它太、太、太、太、太吵了!”
三、不合作,是否要惩罚?
当孩子已经犯错的时候,我们是要惩罚他们吗?惩罚似乎是一种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种方式,在这本书里,则强调需要用代替惩罚的方法去让激励青少年对自我的行为更有责任感。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以下这个情景,我们通常会这么回应:
青少年:你发誓要戒烟,结果还抽!你是个骗子。你真蠢!
父母:你呢?闭嘴。这周末哪儿都不能去。
但如果用代替惩罚的方法则
(1)表达你的感受:“你这么说话让我很生气。”
(2)表明你的期望:“当我准备戒烟的时候,期望从儿子那里得到支持,而不是攻击。”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失误:“辱骂别人很伤人。你可以和我说说你认为如何帮助我戒烟,也可以写下来告诉我。”
(4)提供选择:“如果你意识到伤害了别人,最好是去道歉。”
(5)采取行动:(一边离开房间,一边说)“谈话结束了。我不想受到这种羞辱。”
四、如何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如果代替惩罚的方法不管用,则可以采用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怎么做呢?举个例子。
父母:这是你第二次过了规定的时间回家!那好,下周就别想再去其他地方了,周末就待在家里。
如果用共同解决的方法,可以这么做。
(1)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父母:有什么事让你没能按时回家?
孩子:只有我一个人是十点之前必须回家。总是在大家还玩得高兴的时候,我就得离开。
(2)说出你的观点
父母:如果我期望你在某个时间能到家,但是你还没有回来,我就会担心。我会联想很多很可怕的事情。
(3)和孩子一起集思广益
父母:我们看看有什么办法,既能让你多点时间和朋友在一起,又能让我放心。
(4)把所有的想法无论是否合理都写下来(不做任何评价)
①让我在外面相待多久就待多久,你不用等我。(孩子)
②结婚前不能再外出了。(父母)
③把回家的时间推后到十一点。(孩子)
④回家时间暂时延长到十点半。(父母)
(5)重新看一下清单,决定哪些建议是你们都同意的,如何付诸行动。
孩子:十点半好一些。但是为什么是暂时的?
父母:我们可以改为永久的。你要做的就是证明你从现在起能准时回家。
孩子:好吧。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跟青少年探讨了他们对于自己,还有情感、朋友和家庭,以及对于家长如何与孩子探讨性和毒品的问题。总体而言这本书让我们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父母跟青春期孩子的沟通问题。最后作者也给读者一些提示:(1)不要忽略他人以及自己的感受。(2)用最礼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3)注意自己的言辞,言语可能会伤人也可能会治愈人。(4)在一种互相关心的关系中,没有惩罚,需要为犯错提供改正的机会。(4)不要为彼此的差异而互相诋毁,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尊重、倾听、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得到解决。(5)我们都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亲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道理与内涵都应该伴随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就像作者所说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尊重、倾听、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得到解决相信不断尝试和努力,大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