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才是爱——爱孩子的520密码之“5.3——手到”

上个世纪中叶,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Harry Harlow在《母爱的本质》中,介绍了其主持的“恒河猴实验”:

他们将一批刚出生的小猴子交给两个“妈妈”抚养。其中,一个是绑着奶瓶、能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全身包着舒适绒毛、能提供温暖触感的“绒布妈妈”。

![图片 2.pn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366397-fe1c363206033710.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结果发现,一天24小时,小猴们只有3个小时在“铁丝妈妈”身边吃奶,18个小时都紧紧依偎在“绒布妈妈”怀里,其余时间则跑来跑去。

之后的实验,又把小猴分为两组,分别只能通向其中一组妈妈。实验人员用声音和巨大玩具恐吓小猴,那些“绒布妈妈”身边的小猴立刻跑向“绒布妈妈”,紧紧抱着,慢慢平静下来。而另一面的小猴则紧张撞网,与精神病院病人受到恐吓情况一致。

最后,实验过的猴子被放出,却难以融入种群,甚至影响后代繁养。

一系列实验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其实是通过身体的抚慰来传递,是触感关系。触感温暖而安全,爱的滋养足够,才能健康成长。

也许这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脱掉身体毛发的深层原因。裸出皮肤,自由呼吸的同时,也可以更好感受到肌肤接触带来的亲密感、安全感,爱和被爱在抚摸接触中自然流淌融汇。

所以,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称:不是有奶便有娘,而是有摸才是妈。

我也借用此句式:有手才是爱。

图片 2.png

从爱字的结构看,上面是个“爪”,也就是手,轻轻搭在秃宝盖上。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爱,首先要轻柔的“手到”,即温柔的接触和温暖的拥抱,而非暴力的揍打或冷漠的推开。

暴力的揍只能让孩子感到惊恐,冷漠的推加剧了孩子的不安。

尤其是两岁以内的孩子,正是解决基本信任还是不信任问题的关键时期,需要从与抚养人的接触中来感知周围是否安全、是否值得信任。

即便是大龄孩子,惊恐和冷漠的负性情感体验亦会刺激和强化其神经回路,无意识间便掌控了孩子的大脑,影响了其理性的思维。

这双手应该是温暖而有力量的,是可以给到爱抚和拥抱的手:

你若轻抚,告诉他们“你是我的最爱”,爱化作绕指柔,在手指尖传递,温暖、喜悦、满足都刷刷到齐;

你若拥抱,告诉他们“我在这里,跟你一起分享(或承担)”,爱铸就百炼钢,在力量里驻足,紧张、不安、畏惧皆悄然消弭。

你若手远,我心在闹;你若手到,我心安好!这便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手手传递的爱之密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