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1年的2月,我辞去了邯郸光明电器厂办公室的工作,只身踏上了南下SH的195次列车......
我的身上只剩下了11元钱,我大学毕业后试用期工资每月61元,昨天我刚刚领取了工资,车费便用去了50元......
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旅行,到上海火车站已是晚上的七点钟了。
我下车走出车站后并没有马上离开火车站;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特别是在晚上更觉寒冷。我口袋里这仅剩的11元钱对我显得尤其重要,我躲避着在出站口各旅馆接站的“阿拉”们......
可当我来到了车站的候车大厅(我事先早就打算在这里留宿一夜),这里面的人却已经挤得满满的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开发,吸引着全国各地打工族纷至上海滩,上海站的确显得人满为患了。
候车室内很嘈杂,使我的心中更觉慌乱......为了省下这我认为“在最关键的时候”才用的这11元钱,我在火车上已是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不过在车上我还是喝了四五杯水,因为那水是免费供应的。
虽说,在来上海之前,我曾有过从我的同事、好友马清那里借些钱的想法,但我马上又觉得不妥:马清每月的花费很大,而且用的大都是他父亲生前为他留下的钱;再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因单位没有单身宿舍、多亏马清的帮忙,才不花一分钱一直借住在他家里。怎么能再好意思向老朋友开口呢?......因此,在火车临行前我还是断然拒绝了马清要借给我的30元钱,可我却对这位好友充满了感激。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该长大了,该独立了。
我强忍着饥饿,离开了这接肩继踵纷乱的候车室,我在车站外的一个台阶上歇息下来。眼望着车站附近不规则排列的摩天大楼,望着不夜城那如满天繁星般璀璨的万家灯火,我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上海,曾以它的博大胸襟容纳了一千多万的人口......我绝不相信自己在这里难有立足之地。
一夜未眠,终于熬到了天明。我急赴早班车赶往人才市场......眼望车窗外,上海外滩那独特的西洋式风格的建筑群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同于中国传统亭榭建筑的刻意雕琢,而是那样的雄浑一体,给人以一种坚实和力量的震撼。我想起了过去在电影上看到的那些昔日闯荡上海滩的英雄们,在历经了种种磨难以后,就像这外滩特有的风格一样:伟岸!
我在人才市场的门前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大门才被打开。我便紧随着蜂拥的人群涌入了大厅。我在众多的招聘广告栏前寻觅着:我想找一份文书工作以发挥所学专长,也更想找一份业务员之类的工作,以便能及早地学到和运用到我渴求已久的销售方面的知识......我与许多家单位的代表都见了面。因为前来应聘的人太多,大多数单位给我的答复是不能马上录用,要稍候几天再打电话等通知(当时通讯方式还比较落后,人们还没有手机,单位有的也只是座机电话)......
天渐渐黑了下来,这一天时间我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晚上,我便在人才市场附近的街头游荡......这仅有的10元钱是不够住旅馆的(早上坐公共汽车又用去了1元)。我回忆着白天求职时的情景,我觉得有许多单位对我还是有意思的,我对面试当中自己心里的调整也是满意的;我想耐心等候这些单位的录取通知。但是,当饥饿又一次向我袭来,我感到眼前发黑,几乎难以站稳。我身不由己地走向了一家小餐馆,可餐馆内最便宜的主食也是每份5元,我舍不得花这点钱,依旧强打起精神,踉踉跄跄着从小餐馆里走了出来......
深夜,我感到江南的春夜是那样的寒冷,我在一个墙角处缩成一团,而后又不得不来回跑动着......可是,已是两天三夜腹内没有进过一粒食物了,我连跑动的力气也没有了。
在黎明时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又一次来到了那家小餐馆的门前,我几次抬手想敲敲门,但始终不忍心搅了人家的好梦。我就这样犹豫了一会儿,便开始在小餐馆门外的街道上徘徊......
小餐馆直到早上六点半才开了门(其实这已是很早的了),我迎了上去,花2元钱买了一碗馄饨和两根油条,含着眼泪吃下了这顿早餐......我永远记得,这顿早餐花去了我仅有的10元钱中的2元钱!这口袋里还仅存的8元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样用下去。我思忖着眼前的处境:吃和住是我生存的第一步。无论如何,我今天一定要找到一个去处。
不久,我又进入了人才市场,又急切地在寻找着。终于,我看到了一则新的招工信息:距上海不远的一个城市——昆山,有一个铸钢厂正在招收各类工种,每月工资400元,且厂方负责食宿;而且厂家的人,包括专车就等候在外边......我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还是报了名。我选了一个熔炼工种,厂方说这个工种对技术的要求不高。那厂方招聘的代表上下打量了我几眼,见我长得还算高大,便点了点头......于是我便顺利通过了这一关。但厂方代表还告诉我,到厂后我仍要去接受试训,若试训不合格,我今天就还要被公司的专车再送回来。
就这样,由于没有出远门的经验,由于事先对困难估计不足,我终于带着一丝惆怅和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上海——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