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如今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的罹患数量在不断递增。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评估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数量是重中之中,本文收集了几种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本文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和脑部病变的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和血小板增多等。导致出现此类病情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例如不合理的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身体锻炼等导致,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现在也逐步年轻化。为什么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呢?数据显示,我国由于此类疾病导致死亡的数量始终高居不下,每年国家,人民因为这类疾病住院花费的钱财高达百亿元,所以提前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风险是目前最基本的方法。
技术:
1. 结果:耳机传感器采集脉搏波和体温,通过脉搏波波形,得到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脑血管疾病离不开血流的因素,那么一旦得到血管的压力,我们就可以得知人体此时是否有潜在危险。讨论:(1)临床证明脉搏波波形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反映出血管外周阻力和血液粘度的变化.(2)多数疾病都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人体的深部体温又是反映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所以体温可以辅助监测人体是否危险。
之所以采用耳机传感测量数据,是因为耳部血管丰富,对耳机的损耗小,并且这种方法用红外耳温计测温,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同时我认为它的优点是方便,无创伤,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到自己的身体数据。但是缺点在于它的数据用SD卡读取显示在PC机上,这种呈现的数据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红色或者多色警告,它呈现的就是体温和血流动力学数据,这对于一般的人是无法看懂或者能够立马分析自己的危险指标,即受文化程度和专业的限制。如果能够对耳机内部系统进行改良,让显示在人们眼前的信号是简单易懂的,可能更容易投入使用。
2. 结果:FRS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评估年龄、性别、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血压是否治疗、是否吸烟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等来预测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结果可以提前帮助人们预防与治疗。讨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非常多,通过一次数据测量就可以预测10年的风险,无疑是人们向往的。这种模型评估的范围广,所以可以预测多种疾病,利用特定的计算工具可以得到疾病的一个危险数值,如果是多个疾病,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每一种疾病对应的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特殊的地方在于这个模型的风险评估数值也可估算心脏和血管的年龄,即危险指数越高,心脏和血管的年龄越大,对应的老化程度也增加。
这种模型虽然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但是我认为缺点依旧存在。(1)有人种局限,它最适用的对象是白种人群,对于其他人群会出现数据上的偏差,但是中国的ICVD模型可以较好的排除种族因素;(2)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面对的疾病范围非常广,虽然人们乐于这种多方面的评估,但是“多”不意味着是好事,它意味着投入临床后会缺乏针对性;(3)没有考虑到一些风险因素,例如家族史,C反应蛋白等。所以模型只是预测一个风险的存在,可能这个模型的结果作用时间高达10年,但是我们无法去预知一切,我认为一个实时的监控更有效。
3. 结果:免疫透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低其含量,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临床证明,高水平的CRP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通过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如果去降低血清中的CRP浓度,那么患者的病情就能够得到改善。讨论:这个实验是使用在已患病的病人身体上,那么如果我们把它使用在风险评估上,去提前预防疾病发生就可以有效降低患病数量。我们每年或几年对人群进行血清中CRP的检测,发现过量的数据,就对其进行降低反应。
我认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1)如果是年年都测,那么成本会非常大,需要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并且一般的小医院无法进行,人们需要到较大的医院进行检测,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方便平常之事;(2)CRP不仅参与心脑血管疾病,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在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放射性损伤时含量也会急剧上升,所以在判断是否是心脑血管疾病之前,要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CRP上升。
本文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三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且三种方法均属于不同的层次角度,分别是机械上的传感器技术,模型数据评估与生理方面的单一蛋白降低技术。三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优点,但无一例外的都具备缺点,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在日后科技足够发达,可以研制出方法,但是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完美的。
我认为模型评估不靠谱,通过一些数据去预测评估10年甚至20年的疾病,这些数据也不一定完全准确,这个模型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类,有的疾病的发生也是迅速的。我比较希望第一种的设备能够改善后使用,不一定就是耳机,只要能够戴在身上,随时随地对于数据发出警报就行。或者日后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类可食用的药丸或者其他东西,像个小机器人一样进入人体,像巡逻员似的检测数据发给人们,然后再被消化排除,当然如果它能在人体中作用几个月更好。
[资料来源]
[1] 杨阳,杨琳,王薇薇等.一种监测人体体温及脉搏波的耳机装置[A].中国医学设备.2013,10(5)
[2] 徐嘉纯,常进,宫海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对中国高血压防治的启示[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3)
[3] 杨靖,李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比较[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