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人生,无怨无悔——雪莉(4)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首先,你必须在心里“进入未来”,如此你才能够回望人生,欣慰地发现自己不仅为工作,而且为整个职业生涯做出了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公司与人之间并无差别:人经历生老病死,公司也经历着创建、运作、发展变缓直至结束营运的过程,这是万物的本质。因此,你必须以评价人生的相同视角来考量你的生意——即站在生意的终点,回顾审视它。

        做生意究竟有结束的时候——生意人若能真正意识到这个事实,甚至在事业达到巅峰之时仍能明白此理,那么在生意场上他就会站的更稳、变得更强。这一态度使你的头脑保持清醒,明了人生的轻重缓急。佛陀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事业(佛教)也有终结之日,且时常提及,以此让自己和他的追随者们保持清醒。《金刚经》中就有一段相关的经典对话;以须菩提(比普通比丘之身显现的智慧大师)向佛陀发问开始:

      “  世尊。如来灭后,后500岁,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性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鸠摩罗什译)

        “哦,世尊,在最后的500年里,当佛陀的殊胜教法接近消亡之时,会发生什么事情?那时的人们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此书中所讲的教法?”

        佛告须菩提:“哦,须菩提,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

                                  (译自原著之英文)

        对话的焦点是关于未来是否有人会对如《金刚经》这般阐述佛陀色身和法身真实意的古老典籍生起信心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须菩提以此发问:“世尊。如来灭后,后500岁,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陀此意是告诉须菩提不应对未来是否还会有如此深信此经之人心生怀疑;如果须菩提对此从未怀疑,则不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 佛告须菩提:

      如来灭后。后500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鸠罗摩什译)

        “佛陀接着说:哦,须菩提,在最后的500年里,当佛陀的殊胜教法接近消亡之时。会有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智慧菩萨出现。而这些菩萨们,不是向一位佛陀礼敬,或对其种善根;而是向千千万万的佛陀礼敬,向他们种善根。”(译自原著之英文)

        此段意思是说:须菩提,未来即使当佛法衰亡之时,将出现伟大的圣者。他们持有无上的戒律;具足持久的定力;拥有殊胜的智慧。

        这些伟大的圣者不是仅因供养承事一位佛而积聚福德,而是供养承事千千万万佛而积累资粮。佛告须菩提,这是他当下就能感知到的事实。

        以下是莲花戒大师对“如来灭后,后500岁”的阐述:

        经文中的“五百岁”是指多个500的集合;如我们熟知“佛陀”的教义还将持续五个五百。

        因此,五个500指的就是佛陀将在世间持续2500年。

        我们发现就“佛法还能留存世间多久”的疑问,众多古老经典及相关论释对此有不同的阐述:认为佛法将持续1000年,2000年,2500年或是5000年。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量这些阐释背后的意图,就会发现他们彼此并不矛盾。

        这是因为:一些经典和论释所指的是人们持续修持佛法、达到开悟所需花费的时间;一些则指的是佛教经书典籍留存世间的年数;最后,还有一些是指佛教在佛陀证悟之地(即印度)留存的时间长短。

        上述经文提到的“有持戒修福者”不胜枚举。比如在佛陀证悟之地的印度,有“赞布六五尊者”及其他的尊者;在西藏,则有萨迦班智达、布顿仁波切、宗喀巴三父子——宗喀巴和他的两位上首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

        我们西方人阅读此段经文,了解到佛教(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创始人在创立之初就已预知他的宗教将在2000多年以后从世间消失,实感震惊。所有的机构——包括企业、政治团体、家庭以及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始终坚信:任何正在成功运作的事物都将能够持续下去。然而,佛教却指出:万事万物都被我们的铭印所驱使,被我们因铭印所致的感知所驱使。铭印犹如树木——树的种子被植入泥土中,而后发出嫩芽,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最终当种子能量耗尽之时,自然不可避免地枯萎死去。既然我们周遭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受心识种子的力量迫使而形成的感知,那么就如同树的种子一样,我们自身和周遭的世界终将走到不可避免的死亡尽头。

        即便我们的事业如日中天,公司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仍必须牢记这一规律。为了能以最清晰的视角经营我们的人生与事业,现在就必须将自己的意识向前推至退休的那一天、死亡的那一天、公司实体消亡的那一天,站在那个时点反观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是否是度过短暂且宝贵人生的最佳方式?

        在下一章节,我们将会介绍确保我们回首往事之时,感到人生充满意义的方法。不用担心,这些方法一定会让你“鱼和熊掌兼得”。我的目标是让你:(1)赚取大量的金钱;(2)保持身心健康(如此方能真正享受金钱);(3)用日后回首往事之时能够引以为傲的方式使用金钱。运用金钱的最佳方式,同样也是经营公司、家庭和人生的最佳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