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做的事情,值得现在就去做!

                                       

题图:朝拜之路      来源:冬吴同学会      整理:职场闲话


01 什么是嗜好矛盾律?

所谓“嗜好矛盾律”就是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很不在意,往往羡慕那些自己所没有的、自己所不擅长的。

简单地说人非常容易轻视自己的长处,而看重那些自己力不胜任的工作。


大文豪托尔斯泰擅长写《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这种百万字的宏篇巨著。

内心特别羡慕像契诃夫这样,写那种精致的、短小的、意味深长短篇。

所以他自己经常去试一下,也试图写一些短篇

可是他连一篇那种可以称为大师级的短篇小说都没有写出来。

但是他还不停地去尝试


这就是人的“嗜好矛盾律”


02  为什么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挑战不擅长的事情?


如果在工作里选择一个你擅长的和一个你喜欢做的事情,你会选择什么?

很多人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但是站在让自己卓有成效的维度上来说,你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

你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在表层和深层都会消耗你大量的能量,尤其是这种内在的心力、心血,耗费是非常大的。


每个人潜在都有“本我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维度,

你的社会角色和你的本我角色之间越接近,自我心理的损耗程度越小,反之你就越累。

那些活的比较累,或者心理问题比较多的人,

一般都是社会角色里面的那个位置和他自己本我之间差距很大,

他每天在自我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最后就是两种力量相互耗损,

能开心吗?


03  为什么说管理就是选择事物的优先级?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选择优先级。

假如你只剩下三天的时光,你会做什么事情?

假如你只能活一年、三年、五十年呢?

你要做的事情,

你的优先级肯定完全不一样。


有些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你觉得这个时间还早着呢,就会放在最后。

每年给自己立下年度规划时,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每年都会规划一次,却永远都没有实现。

因为感觉时间还长,以后再说。


大建筑师查尔斯·翰蒂分享过他自己的亲身故事:

他有一个朋友住在旧金山,很多年没见了,一直想去看看。

但总觉得这个时间还很长,一年一年一直在往下拖。

突然有一天,旧金山发生了地震。

他非常紧急,就给这个朋友打了电话,立刻就飞到旧金山了,这么多年没完成的事,就这么一下子完成了。

实际上他只是调整了自己的优先级。


04 为什么说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现在去做?


很多我们拖了很久的事情,突然在某种情景下,你调高了优先级的话,你就去做了。

那些值得做的事情,值得你现在去做。

我们经常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后来做,把最不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先来做。

所以,生活中就遍布各种各样要处理的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

结果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大量的生命力就耗费在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头。


我们每天都很忙,但不要忙着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05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确定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之前,你要先确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你在某一个阶段里,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要把这个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总有一些跟它的关联性比较强的,这些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


所谓重要的就是跟你的目标关联度最强的事情。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名垂青史,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目标是要长寿,保持身体健康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赚到足够的钱,那么如何赚钱如何理财是最重要的



06 要事优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要事优先”还有一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大块儿的时间它才会产生很高的效率,

如果是把时间切分以后它就变成涣散无力,

在这种一个个涣散无力的时间里,

事情也一定是涣散无力的。


所以一次最好只做一件事情。

保证做的事情优先级是最高的


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做成的机率是10%的话,那么你同时做两件成功机率是多少呢?

并不是5%,而是1%。

明白这个意思吗?


07 为什么“要事优先”可以避免工作陷入到开碰碰车的状态?


“要事优先”的原则是避免我们的工作、行为陷入开碰碰车的那种状态当中。


开碰碰车时,在每一个轨道上随时都有可能被另一辆车碰撞,而改变你的方向。

不停地改变你的方向的时候,实际上好像走了很远很远。

但前进的却很近

走的会很慢


所以,我们如果要避免碰碰车状态的话,

就不能有太多事情同时做,

必须保证 “要事优先”。


08 为什么说调查报告是不自觉的自我欺骗?


“要事优先”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正确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要多做调查。

但有时候做调查会陷入到一种自我循环

做了半天的调查以后,

发现这个东西无非是:“哦,原来我的想法是对的”,


所以在美国有一句话是讽刺调查业的从业人员的,说世界上有三种谎言:

一种叫谎言,

一种叫拙劣的谎言,

一种叫调查报告。


好多时候的调查报告,它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自我欺骗。

你事先已经有了某种结论和某种愿望,你可能就会只关注你所要的那个信息,无意当中去排斥那些你不愿意听到的、不愿意看到的信息。

这个时候,做调查就变成了一件无用工。


09 做正确决策的心智模式是什么?


做正确的决策实际上非常难的,这里头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智模式。

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首先你不要受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支配,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你要尽可能地去注意那些你习惯于忽略的,你有意识无意识不愿意接触的那些信息。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如果太顺理成章了,

它一定是有问题的,

里头一定会存在着我们还没有看到的那些陷阱。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人挑起的,为什么到最后都是以差不多的失败形式告终?

有一个军事家说,德国人之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当中他都吃了败仗,实际上是跟德国人的一个思维模式是有关的。

德国人强调严谨,强调每一个环节的严密性。但是事物在商业当中,在战争当中,在艺术创作当中它往往是非连续性的。

当你总是要寻找这种连续性,寻找这种顺理成章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陷入到一种思维陷阱里头去了

德国人总是小心翼翼的避开一个个小陷阱,同时顺利地掉进那个大陷阱。


10 领导者如何进行集体决策?

一个好的决策者是怎么做决策的呢?

他不会因为大家意见都一致,就一致通过,这样的决策是很危险的

德鲁克讲到管理者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做出选择。


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是比尔盖茨最佩服的经理人

每次开会的时候,他总是扮演一个搅局者

当大家意见好像是很一致的时候,他不会去马上拍板的

他就会说“诸位先生,在我看来我们对这项决策已经有了完全一致的看法,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这一问题延到下次开会时再行讨论,我希望下次开会时是能听到相反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项决策真正的了解”。

果然下次开会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就不太一样了


11 如何避免组织集体陷入盲区?


决策实际上是考虑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关于讨论决策的这个事情过程当中,

特别强调要避免我们的心智模式的误区,

如果一件事情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应该向左走的时候,

做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在这一秒钟停下来说“好,我们先把它搁置一下,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个我们所有人都认为一致的事情里的那些不同的东西”


如果我们看到了它的不同,

仍然决定朝这个方向走的时候,

那才是一个更加客观和合理的决策,

才可以避免那种集体性的盲区。


-  THE END  -



职场闲话

职场 | 人生 | 成长 | 感悟

让职场更有温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